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词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 MADS-box基因决定植物花器官特征的分子模型 | 第15-17页 |
1.1 ABCDE模型 | 第15-16页 |
1.2 修饰ABC模型(边界滑动模型) | 第16-17页 |
1.3 边界衰减模型 | 第17页 |
2 兰花MADS-box基因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2.1 兰花成花转换相关基因 | 第18-19页 |
2.2 兰花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 | 第19-26页 |
2.2.1 A类基因 | 第19页 |
2.2.2 B类基因 | 第19-24页 |
2.2.3 C类和D类基因 | 第24-25页 |
2.2.4 E类基因 | 第25-26页 |
3 AGL6基因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3.1 AGL6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功能的变化 | 第26-29页 |
3.1.1 裸子植物 | 第26-27页 |
3.1.2 单子叶植物 | 第27-28页 |
3.1.3 双子叶植物 | 第28-29页 |
3.2 AGL6基因与SEP基因存在功能冗余 | 第29-30页 |
3.3 AGL6基因与开花相关基因的调控关系 | 第30-31页 |
4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建兰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 第33-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1.2 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第34页 |
1.3 cDNA的均一化处理 | 第34页 |
1.4 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和评价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2.1 全长cDNA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 均一化效果检测 | 第35页 |
2.3 文库质量的鉴定 | 第35-36页 |
2.4 测序结果分析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建兰AP1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 第37-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1.2 菌株、质粒和载体 | 第37-38页 |
1.3 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 第38页 |
1.4 建兰AP1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页 |
1.5 建兰Act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38-39页 |
1.6 建兰AP1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39页 |
1.6.1 cDNA合成 | 第39页 |
1.6.2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 第39页 |
1.6.3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及结果分析 | 第39页 |
1.7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1.8 遗传转化 | 第40-41页 |
1.8.1 pK7WG2-CeAP1表达载体对烟草的转化 | 第40页 |
1.8.2 转基因烟草阳性苗的鉴定 | 第40-41页 |
1.9 建兰AP1与建兰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互作分析 | 第41-43页 |
1.9.1 试剂 | 第41页 |
1.9.2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1-42页 |
1.9.3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42-43页 |
1.9.3.1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2-43页 |
1.9.3.2 转化 | 第43页 |
1.9.4 CeAP1与建兰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间相互作用检测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2.1 建兰AP1全长cDNA的克隆 | 第43-44页 |
2.2 CeAP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4-46页 |
2.3 CeAct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第46-47页 |
2.4 CeAP1在建兰花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的表达分析 | 第47-48页 |
2.5 转CeAP1基因烟草的表型观察 | 第48-50页 |
2.5.1 pK7WG2-CeAP1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8页 |
2.5.2 CeAP1转基因烟草植株的观察 | 第48-50页 |
2.6 建兰AP1与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分析 | 第50-52页 |
2.6.1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0-51页 |
2.6.2 建兰AP1与建兰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互作分析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5页 |
3.1 建兰CeAP1属于APl/SQUA亚族基因 | 第52页 |
3.2 CeAP1的表达模式与经典A类基因的表达模式不一致 | 第52-53页 |
3.3 CeAP1异位表达产生叶腋分枝和提前开花表型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建兰AP3/PI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 第55-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2 建兰B类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56页 |
1.3 建兰B类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6页 |
1.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56页 |
1.5 建兰B类转录因子与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的互作分析 | 第56-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5页 |
2.1 建兰B类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60页 |
2.2 B类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0-62页 |
2.2.1 3个B类基因在建兰不同组织的表达 | 第60页 |
2.2.2 3个B类基因在建兰花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 | 第60-61页 |
2.2.3 CePI1在建兰子房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 | 第61页 |
2.2.4 CeAP31和CeAP32在重瓣建兰突变体中的表达 | 第61-62页 |
2.3 转CeAP31、CeAP32和CePI1基因烟草的表型观察 | 第62-64页 |
2.4 建兰B类MADS-box转录因子与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互作分析 | 第64-65页 |
3 讨论 | 第65-68页 |
3.1 CeAP31和CeAP32基因表达模式符合“兰花密码”模型 | 第65页 |
3.2 CeAP31和CeAP32可能参与建兰重瓣发生和合蕊柱瓣化 | 第65-66页 |
3.3 建兰CePI1的功能分析 | 第66页 |
3.4 兰花B类蛋白的互作存在差异 | 第66-68页 |
第五章 建兰AG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 第68-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68页 |
1.2 建兰CeSTK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68页 |
1.3 建兰CeSTK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68-69页 |
1.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 第69-70页 |
1.4.1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9页 |
1.4.2 121-RNAi-CeSTK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9-70页 |
1.5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70页 |
1.6 建兰AG类转录因子与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互作分析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9页 |
2.1 建兰CeAG1和CeSTK全长cDNA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0-73页 |
2.2 CeSTK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73-74页 |
2.3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4-76页 |
2.3.1 pK7WG2-CeAG1和pK7WG2-CeSTK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5页 |
2.3.2 121-RNAi-CeSTK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5-76页 |
2.4 转CeAG1和CeSTK基因烟草的表型观察 | 第76-78页 |
2.4.1 转CeAG1和CeSTK基因烟草的检测 | 第76页 |
2.4.2 转CeAG1和CeSTK基因烟草的表型观察 | 第76-78页 |
2.5 建兰CeAG1和CeSTK与其它建兰MADS-box转录因子互作分析 | 第78-79页 |
3 讨论 | 第79-83页 |
3.1 C、D类基因的特征和进化分析 | 第79页 |
3.2 建兰C、D类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79-80页 |
3.3 建兰C、D类基因参与合蕊柱和子房发育 | 第80-81页 |
3.4 多个四聚体共同调控建兰合蕊柱发育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建兰SPE3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 第83-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1.2 建兰CeSEP3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84页 |
1.3 建兰CeSEP3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4页 |
1.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84页 |
1.5 建兰CeSEP3与建兰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互作分析 | 第84-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2.1 建兰CeSEP3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5-87页 |
2.2 CeSEP3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7页 |
2.3 转CeSEP3基因烟草的表型观察 | 第87-89页 |
2.4 建兰CeSEP3与建兰其它MADS-box转录因子互作分析 | 第89页 |
3 讨论 | 第89-91页 |
第七章 建兰AGL6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 第91-10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91-92页 |
1.2 建兰CeAGL6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92页 |
1.3 建兰CeAGL6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92页 |
1.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92页 |
1.5 建兰CeAGL6基因的启动子分离 | 第92页 |
1.6 建兰CeAGL6蛋白的互作分析 | 第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99页 |
2.1 CeAGL6全长cDNA的克隆及系统进化分析 | 第93-94页 |
2.2 CeAGL6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94-95页 |
2.3 转CeAGL6基因烟草的表型观察 | 第95-96页 |
2.4 CeAGL6基因启动子的分析 | 第96-98页 |
2.5 CeAGL6蛋白互作分析 | 第98-99页 |
3 讨论 | 第99-103页 |
3.1 AGL6基因的进化分析 | 第99页 |
3.2 建兰AGL6基因的功能分析 | 第99-101页 |
3.2.1 建兰AGL6基因在营养器官发育中的功能 | 第99-100页 |
3.2.2 建兰AGL6基因参与花器官形成 | 第100-101页 |
3.3 兰科植物AP1/AGL9基因功能的冗余与分化 | 第101-103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1 结论 | 第103-104页 |
2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附录1 | 第114-116页 |
附录2 | 第116-117页 |
附录3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