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一 绪论 | 第10-22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1. 多元文化发展与教育选择 | 第10页 |
| 2. 京族文化生态的特殊性 | 第10-11页 |
| 3. 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11页 |
| (二) 研究的思路 | 第11-15页 |
|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 2.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 3. 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 1. 有关田野调查的研究 | 第15-16页 |
| 2. 有关教育人类学的研究 | 第16-19页 |
| 3. 有关京族的研究 | 第19-22页 |
| 二 京族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 | 第22-28页 |
| (一) 京族的族称、族源和分布 | 第22-23页 |
| 1. 京族的族称 | 第22-23页 |
| 2. 京族的族源 | 第23页 |
| 3. 京族的分布 | 第23页 |
| (二) 京族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 | 第23-28页 |
| 1. 京族的自然环境 | 第23-24页 |
| 2. 京族的社会环境 | 第24页 |
| 3. 京族的精神文化环境 | 第24-28页 |
| 三 社会变迁下京族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28-39页 |
| (一)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第28页 |
| (二) 非制度化教育下的教育自觉 | 第28-33页 |
| 1. 歌海中的教育自觉 | 第28-30页 |
| 2. 生产生活中的村落文化 | 第30-31页 |
| 3. “哈节”的教育意蕴 | 第31-33页 |
| (三) 制度化教育下京族近现代学校教育发展 | 第33-36页 |
| 1. 私塾的发展 | 第34-35页 |
| 2. 近代学校的发展 | 第35页 |
| 3. 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 第35-36页 |
| (四) 京族学校教育发展的文化透视 | 第36-39页 |
| 1. 仪式中的教育 | 第36-38页 |
| 2. 教育功能的多样性与民族融合性 | 第38页 |
| 3. 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主流文化 | 第38-39页 |
| 四 文化传承下现代京族学校教育的困境及其教育人类学分析 | 第39-55页 |
| (一) 京族学校教育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 第39-42页 |
| 1. 京族学校教育现状概略 | 第39-40页 |
| 2. 现代京族学校教育的特点 | 第40-42页 |
| (二) 现代京族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困境 | 第42-45页 |
| 1. 民族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的尴尬 | 第42-43页 |
| 2. 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素质问题 | 第43-44页 |
| 3. 对教育价值认识的缺失 | 第44-45页 |
| 4. 学生流失严重 | 第45页 |
| (三) 京族学校教育对京族文化的架构—传承与创新 | 第45-48页 |
| 1.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突出民族学校特色 | 第45-46页 |
| 2. 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提高学生的本土化意识 | 第46-47页 |
| 3. 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和教师素质,促进教育质量发展 | 第47页 |
| 4. 提高京族群众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加强家校的有效沟通 | 第47-48页 |
| (四) 京族学校教育发展的教育学人类学分析 | 第48-55页 |
| 1.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8-51页 |
| 2. 发展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策略思考 | 第51-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注释 | 第56-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