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P2P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价研究

内容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导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3-18页
        1.2.1 P2P网贷信用风险形成机制综述第13-14页
        1.2.2 P2P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综述第14-16页
        1.2.3 P2P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综述第16-17页
        1.2.4 相关研究评述第17-18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20-21页
        1.4.1 创新点第20页
        1.4.2 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P2P网贷的理论基础第21-27页
    2.1 P2P网贷与相关理论第21-23页
        2.1.1 P2P网贷与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1-22页
        2.1.2 P2P网贷与金融中介理论第22-23页
    2.2 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第23-27页
        2.2.1 Logistic回归模型第23-24页
        2.2.2 神经网络模型第24-25页
        2.2.3 其他评价方法第25-27页
第3章 P2P网贷发展现状与借款人信息指标现状第27-43页
    3.1 P2P网贷发展现状第27-32页
        3.1.1 P2P网贷的含义及特征第27页
        3.1.2 P2P网贷市场及平台发展现状第27-31页
        3.1.3 P2P网贷行业风险现状第31-32页
    3.2 基于样本数据的借款人信息指标定性分析第32-43页
        3.2.1 借款人标的信息分析第32-35页
        3.2.2 借款人基本信息分析第35-36页
        3.2.3 借款人工作情况分析第36-38页
        3.2.4 借款人资产负债水平分析第38-39页
        3.2.5 借款人借款历史信息分析第39-40页
        3.2.6 借款人信息认证情况分析第40-41页
        3.2.7 借款人主观因素分析第41-43页
第4章 P2P网贷借款人信用风险评价实证分析第43-62页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第43-46页
        4.1.1 数据来源第43页
        4.1.2 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说明第43-45页
        4.1.3 处理指标数据第45-46页
    4.2 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第46-54页
        4.2.1 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第46-47页
        4.2.2 因子分析第47-52页
        4.2.3 Logistic分析第52-54页
    4.3 多层感知器模型实证分析第54-60页
        4.3.1 模型变量及参数设置第55-56页
        4.3.2 模型评价结果第56-58页
        4.3.3 自变量重要性分析第58-60页
    4.4 实证分析总结第60-62页
第5章 总结与建议第62-67页
    5.1 全文总结第62-63页
    5.2 政策建议第63-67页
        5.2.1 制定详细规章制度,明晰监督管理部门责任第63-64页
        5.2.2 加强资金账户管理,落实第三方存管的机制第64页
        5.2.3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使用第64-65页
        5.2.4 对接央行征信系统,打击恶意拖欠违约现象第65页
        5.2.5 规范平台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预防控制水平第65-66页
        5.2.6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信用风险意识水平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后记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开放式基金绩效与投资者选择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现金股利与投资效率研究--基于自由现金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