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车载信息系统 | 第10页 |
1.1.2 平视显示与增强现实 | 第10-11页 |
1.1.3 驾驶行为研究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4-17页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第2章 AR-HUD辅助驾驶系统界面设计研究 | 第17-30页 |
2.1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视觉与显示设计研究 | 第17-19页 |
2.1.1 汽车信息显示的发展 | 第17-18页 |
2.1.2 汽车信息显示的复杂性 | 第18页 |
2.1.3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信息组织 | 第18-19页 |
2.1.4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视觉与显示设计原则 | 第19页 |
2.2 定性研究与用户需求挖掘 | 第19-23页 |
2.2.1 典型用户选择 | 第19-20页 |
2.2.2 用户驾驶情境分析 | 第20-22页 |
2.2.3 用户需求挖掘 | 第22页 |
2.2.4 显示信息归类 | 第22-23页 |
2.3 AR-HUD辅助驾驶系统界面设计 | 第23-29页 |
2.3.1 界面设计原则 | 第23页 |
2.3.2 界面色彩分析 | 第23-24页 |
2.3.3 信息模块构建 | 第24页 |
2.3.4 界面视觉设计 | 第24-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AR-HUD辅助驾驶系统对驾驶行为影响的实验设计 | 第30-45页 |
3.1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的驾驶行为研究 | 第30-31页 |
3.1.1 驾驶行为信息加工机理 | 第30-31页 |
3.1.2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的驾驶行为研究内容 | 第31页 |
3.2 实验研究 | 第31-33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31-32页 |
3.2.2 实验假设 | 第32页 |
3.2.3 实验变量 | 第32-33页 |
3.3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33-36页 |
3.3.1 眼动仪 | 第33-35页 |
3.3.2 实验刺激材料 | 第35页 |
3.3.3 评价量表 | 第35-36页 |
3.4 实验设计 | 第36-41页 |
3.4.1 实验设计思路 | 第36-37页 |
3.4.2 被试对象 | 第37-38页 |
3.4.3 表征指标 | 第38-39页 |
3.4.4 实验流程 | 第39-40页 |
3.4.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5 眼动仪数据采集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AR-HUD辅助驾驶系统对驾驶人驾驶行为的影响 | 第45-61页 |
4.1 视觉特征 | 第45-51页 |
4.1.1 注视次数 | 第45-47页 |
4.1.2 平均注视时间 | 第47-49页 |
4.1.3 注视时间百分比 | 第49-51页 |
4.2 危险反应能力 | 第51-54页 |
4.2.1 感知时间 | 第51-53页 |
4.2.2 决策时间 | 第53-54页 |
4.3 系统主观评价 | 第54-56页 |
4.4 AR-HUD辅助驾驶系统评价 | 第56-59页 |
4.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56页 |
4.4.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56-57页 |
4.4.3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7-58页 |
4.4.4 一致性检验 | 第58-59页 |
4.4.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1-63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61-6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