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小组工作介入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研究--以青岛市G小学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一、绪论第9-20页
    (一)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理论意义第10页
        2.现实意义第10-11页
    (三)文献综述第11-14页
        1.有关儿童同伴交往功能的研究第11-12页
        2.有关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存在问题的研究第12页
        3.有关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因素的研究第12-13页
        4.有关社会工作介入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的研究第13-14页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14-17页
        1.概念界定第14-16页
        2.理论基础第16-17页
    (五)研究设计第17-18页
        1.研究对象第17页
        2.研究目标第17页
        3.研究思路第17页
        4.研究方法第17-18页
    (六)研究创新第18-20页
        1.研究契合社会发展要求第18页
        2.研究视角的创新性第18-20页
二、G小学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20-25页
    (一)G小学的简介第20页
    (二)G小学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问题分析第20-22页
        1.缺乏沟通技巧,言语沟通与非言语理解能力弱第21页
        2.交往被动,集体活动参与度低第21-22页
        3.存在同伴交往情绪障碍,缺乏交往自信第22页
        4.亲社会行为不佳第22页
    (三)G小学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问题的成因分析第22-25页
        1.个人因素:无法适应新环境所带来的各种变化第22-23页
        2.家庭因素:父母疏于对子女同伴交往的关注第23页
        3.学校因素: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缺少必要的引导第23-24页
        4.社区因素:社区居民对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接纳度偏低第24-25页
三、小组工作介入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优势第25-26页
    (一)小组成员具有同质性,容易产生归属感第25页
    (二)小组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环境第25-26页
四、小组工作介入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同伴交往能力提升的实务第26-41页
    (一)小组背景第26页
    (二)分析预估第26-28页
        1.掌握沟通技巧,提升言语沟通与非言语理解能力的需求第27页
        2.主动与同辈群体交往,获取同伴支持的需求第27页
        3.克服同伴交往情绪障碍,树立自信心第27页
        4.学会互助、合作,改善亲社会行为的需求第27-28页
    (三)服务计划第28-30页
        1.小组名称第28页
        2.小组目标第28页
        3.小组性质第28页
        4.小组对象招募第28页
        5.小组活动实施时间和地点第28-29页
        6.小组活动安排第29页
        7.应变计划第29-30页
    (四)小组实施第30-37页
        1.小组形成期第30-31页
        2.小组转折期第31-33页
        3.小组成熟期第33-36页
        4.小组结束期第36-37页
    (五)评估第37-41页
        1.小组目标达成情况评估第37-39页
        2.组员改变情况评估第39页
        3.小组成员满意度评估第39-41页
五、总结与反思第41-44页
    (一)总结第41-42页
        1.相关理论的运用第41页
        2.服务技巧运用第41-42页
        3.小组服务成效第42页
    (二)反思第42-44页
        1.理论模式方面第42-43页
        2.专业方法运用方面第43页
        3.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方面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7页
附录第47-50页
在读期间完成实践项目及发表论文(著)情况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服刑人员狱内自杀的个案干预研究
下一篇:个案工作介入病残家庭“寄生型”子女生活自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