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4-3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5-16页 |
一、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活动成为热点但形式较为单一 | 第15-16页 |
二、我国大学教师发展者相关研究的稀缺 | 第16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第18-24页 |
一、大学教师发展 | 第19-21页 |
二、大学教师发展者 | 第21-23页 |
三、专业化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一、大学教师发展理论 | 第24-27页 |
二、职业专业化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三、大学教师发展者专业化理论 | 第28-30页 |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30-34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30-3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32-34页 |
第一章 大学教师发展者研究述评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关于教师发展者身份与角色的研究 | 第34-37页 |
一、研究对象多为美、加等高等教育强国 | 第34-35页 |
二、研究内容侧重环境因素、身份处境等实际问题 | 第35-36页 |
三、研究方法以案例和实证研究为主 | 第36页 |
四、研究结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关于大学教师发展者专业能力的研究 | 第37-39页 |
一、研究对象多为综合性和专业性的高校 | 第37页 |
二、内容聚焦于新手发展者的专业能力 | 第37-38页 |
三、研究方法上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并重 | 第38页 |
四、研究结论集中于几个维度的专业化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关于大学教师发展者其他主题的研究 | 第39-41页 |
一、研究对象囊括多层次多方面 | 第39-40页 |
二、研究内容范围广泛 | 第40页 |
三、研究方法以实证为主,理论分析为辅 | 第40页 |
四、研究结论侧重于探索改进措施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对国内大学教师发展者相关研究的展望 | 第41-43页 |
一、关注国内教师发展者队伍,丰富研究成果 | 第42页 |
二、深化案例和实证研究,加强理论建设 | 第42页 |
三、拓展研究范围,借鉴多样化发展经验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二章 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到“大学教师发展” | 第44-59页 |
第一节 “高校教师培训”阶段 | 第44-48页 |
一、高校教师培训发展历程 | 第44-46页 |
二、大学教师培训阶段取得的成果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大学教师发展”阶段 | 第48-53页 |
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形势 | 第48-51页 |
二、大学教师发展新气象 | 第51-53页 |
第三节 从高校教师培训到大学教师发展 | 第53-58页 |
一、理念转变: 从强制性、统一性培训转向自主性、多样化发展 | 第53页 |
二、管理模式: 从统一的行政管理转向尊重个性化的服务 | 第53-54页 |
三、活动内容: 从单一片面的培训转向综合全面的发展 | 第54-55页 |
四、发展结构: 从结构不平衡转变为均衡全面的发展格局 | 第55-56页 |
五、发展人员: 形成了专门从事教师发展工作的教师发展者队伍 | 第56-57页 |
六、发展组织: 初步建立了大学教师发展专业组织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者现状 | 第59-75页 |
第一节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历程 | 第59-63页 |
一、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进程 | 第59-62页 |
二、教师发展者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 第62-63页 |
第二节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者队伍状况 | 第63-65页 |
一、教学经验丰富,拥有多重身份 | 第63-64页 |
二、新手发展者比例较高 | 第64-65页 |
第三节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者专业组织 | 第65-74页 |
一、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网络 | 第65-72页 |
二、北美大学教师、专业与组织发展协会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学教师发展者”专业化现状问卷分析 | 第75-118页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情况说明 | 第75-87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75-83页 |
二、问卷情况说明 | 第83-87页 |
第二节 大学教师发展者身份与角色分析 | 第87-100页 |
一、发展者身份与角色方面的总体情况 | 第87-88页 |
二、教师的个人背景与对发展者身份与角色看法的分析 | 第88-99页 |
三、个人背景与对发展者身份与角色看法的关系 | 第99-100页 |
第三节 大学教师发展者专业化素质与能力分析 | 第100-111页 |
一、发展者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总体情况 | 第100-101页 |
二、教师个人背景与对发展者的专业素质与能力看法的关系 | 第101-110页 |
三、个人背景与对专业素质与能力看法的关系 | 第110-111页 |
第四节 大学教师发展者专业化建设观点分析 | 第111-116页 |
一、对发展者的了解情况分析 | 第112-113页 |
二、职业门槛分析 | 第113-115页 |
三、专业化举措分析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我国“大学教师发展者”专业化现状访谈分析 | 第118-131页 |
第一节 访谈设计与情况说明 | 第118-120页 |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 第118-119页 |
二、访谈方式与内容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 大学教师发展者专业化现状访谈分析 | 第120-130页 |
一、教师发展者的身份与角色现状分析 | 第120-123页 |
二、教师发展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现状分析 | 第123-126页 |
三、教师发展者专业化举措分析 | 第126-130页 |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131-141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31-134页 |
一、我国大学教师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发展者的专业身份未得到认可 | 第131-132页 |
二、教师发展者专业素养和能力差异较大,整体专业化水平尚待提升 | 第132-133页 |
三、专任教师的背景因素会影响其对教师发展者的看法和要求 | 第133页 |
四、专业组织协会尚待建设,以发挥辅助补充作用 | 第133-134页 |
五、教师发展项目成效有待提升,实现发展者专业化受到一致认可 | 第134页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第134-139页 |
一、国家层面 | 第135-137页 |
二、校际层面 | 第137-138页 |
三、个人层面 | 第138-139页 |
第三节 创新与展望 | 第139-141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139-140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40-141页 |
附录 | 第141-158页 |
附录一 大学教师发展者相关主题的文献分析 | 第141-153页 |
附录二 问卷调查 | 第153-157页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3页 |
后记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