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岩石圈地幔性质、含水性及其演化
作者简历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论文选题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7-21页 |
1.2.1 地幔捕虏体与大陆岩石圈地幔研究 | 第17-18页 |
1.2.2 岩石圈地幔含水性的研究 | 第18-21页 |
1.3 华南大陆岩石圈研究及存在问题 | 第21-26页 |
1.4 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 第26-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论文工作量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地质背景 | 第28-31页 |
2.1 华南地质概况 | 第28-29页 |
2.2 华南中生代含地幔捕虏体的岩浆活动 | 第29-30页 |
2.3 华南新生代含地幔捕虏体的岩浆活动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31-35页 |
3.1 岩石薄片BSE图像与EDS分析 | 第31页 |
3.2 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 | 第31-32页 |
3.3 矿物主量元素EPMA分析 | 第32页 |
3.4 矿物微量元素 LA-ICP-MS 分析 | 第32-33页 |
3.5 矿物水含量FTIR分析 | 第33页 |
3.6 矿物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岩相学 | 第35-48页 |
4.1 道县橄榄岩捕虏体岩相学特征 | 第35-37页 |
4.2 新昌橄榄岩捕虏体岩相学特征 | 第37-40页 |
4.3 西垄橄榄岩捕虏体岩相学特征 | 第40-43页 |
4.4 安远橄榄岩捕虏体岩相学特征 | 第43-44页 |
4.5 平南橄榄岩捕虏体岩相学特征 | 第44-47页 |
4.6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橄榄岩矿物岩石组成特征 | 第48-64页 |
5.1 矿物/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 第48-55页 |
5.1.1 橄榄石 | 第48-49页 |
5.1.2 斜方辉石 | 第49-52页 |
5.1.3 单斜辉石 | 第52-53页 |
5.1.4 尖晶石 | 第53-54页 |
5.1.5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 第54-55页 |
5.2 单斜辉石微量元素特征 | 第55-58页 |
5.3 单斜辉石原位SR同位素组成 | 第58页 |
5.4 地幔捕虏体平衡温度 | 第58-59页 |
5.5 矿物水含量 | 第59-63页 |
5.6 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华南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及交代作用过程 | 第64-75页 |
6.1 部分熔融作用 | 第64-68页 |
6.1.1 单斜辉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模拟计算 | 第64-67页 |
6.1.2 单斜辉石微量元素模拟计算 | 第67-68页 |
6.2 地幔交代作用 | 第68-74页 |
6.2.1 岩相学证据 | 第68-71页 |
6.2.2 单斜辉石微量元素证据 | 第71-73页 |
6.2.3 交代介质的来源 | 第73-74页 |
6.3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七章 华南岩石圈地幔属性、含水性及其演化 | 第75-87页 |
7.1 华南岩石圈地幔属性 | 第75-77页 |
7.2 华南岩石圈含水性 | 第77-83页 |
7.2.1 是否保存源区的含水性 | 第77-79页 |
7.2.2 控制含水性变化的因素 | 第79-82页 |
7.2.3 华南岩石圈地幔与含水性 | 第82-83页 |
7.3 华南岩石圈地幔的演化过程 | 第83-86页 |
7.3.1 断裂带对岩石圈地幔演化的影响 | 第83-84页 |
7.3.2 华南岩石圈地幔不均一性 | 第84-85页 |
7.3.3 华南周边俯冲作用 | 第85-86页 |
7.4 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八章 主要认识与存在问题 | 第87-90页 |
8.1 主要认识 | 第87-88页 |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19页 |
附录 | 第119-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