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σ因子在致病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38页
    1.1 σ因子概述第15-16页
    1.2 σ因子的分类第16-21页
        1.2.1 σ~(54)家族第16-18页
        1.2.2 σ~(70)家族第18-21页
    1.3 ECFσ因子第21-25页
    1.4 植物病原细菌第25-27页
    1.5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第27-28页
    1.6 Ⅲ型分泌系统与hrp基因第28-37页
        1.6.1 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T3SS)第28-30页
        1.6.2 hrp基因的功能及组成第30-31页
        1.6.3 hrp基因调控机理及研究进展第31-37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7-3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8-69页
    2.1 菌株及质粒第38-43页
    2.2 引物第43-50页
    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和菌株保藏第50页
    2.4 常用溶液与缓冲液第50-53页
    2.5 遗传操作和微生物操作第53页
    2.6 缺失突变体及互补菌株的构建第53-54页
        2.6.1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53-54页
        2.6.2 顺式互补菌株的构建第54页
        2.6.3 反式互补菌株的构建第54页
    2.7 定点突变的构建第54-55页
    2.8 细菌抗逆性检测第55页
    2.9 胞外酶及胞外多糖的检测第55-56页
        2.9.1 胞外淀粉酶的检测第55页
        2.9.2 胞外纤维素酶的检测第55页
        2.9.3 胞外蛋白酶的检测第55页
        2.9.4 胞外多糖的平板检测第55-56页
    2.10 β-葡糖醛酸酶(GUS)酶活定量检测第56-57页
    2.11 6×His tagged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第57-59页
        2.11.1 重组表达菌株的构建第57页
        2.11.2 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第57-58页
        2.11.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第58-59页
    2.12 体外转录实验第59-61页
        2.12.1 体外转录反应第59页
        2.12.2 转膜及交联第59-60页
        2.12.3 化学发光法检测生物素标记的DNA或RNA第60-61页
    2.13 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第61页
    2.14 Western杂交第61-62页
    2.15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第62-64页
    2.16 细菌总RNA的提取第64-65页
        2.16.1 Xcc总RNA的提取第64-65页
        2.16.2 RNA中总DNA的去除第65页
    2.17 RT-PCR第65-67页
        2.17.1 半定量RT-PCR第65-66页
        2.17.2 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第66-67页
    2.18 植株感病实验第67页
    2.19 细菌的叶内生长曲线测定第67页
    2.20 HR检测分析第67-68页
        2.20.1 定性HR第68页
        2.20.2 定量HR第68页
    2.21 转录组测序及数据分析第68-69页
第三章 Xcc 8004菌株σ因子的鉴定第69-85页
    3.1 引言第69页
    3.2 生物信息学分析σ因子第69-72页
    3.3 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72-78页
        3.3.1 rpoE1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72-75页
        3.3.2 其它σ因子单缺失突变体的构建第75-78页
    3.4 反式功能互补菌株的构建第78-79页
    3.5 ΔrpoE1顺式功能互补菌株的构建第79-81页
    3.6 XC_3806和XC_3843是Xcc 8004的看家基因第81-84页
    3.7 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rpoE1影响Xcc的致病性和HR第85-92页
    4.1 引言第85页
    4.2 rpoE1影响Xcc 8004在寄主植物上的致病力第85-88页
        4.2.1 σ因子各单基因缺失突变体致病力的检测第85页
        4.2.2 σ因子多基因缺失突变体致病力的检测第85-87页
        4.2.3 rpoE1突变体叶内生长曲线的测定第87-88页
    4.3 rpoE1与Xcc 8004在非寄主植物上的HR反应相关第88-90页
    4.4 rpoE1不影响胞外酶的活性和胞外多糖的产量第90-91页
    4.5 小结第91-92页
第五章 RpoE1正向调控hrpX的表达第92-119页
    5.1 引言第92页
    5.2 hrpX受RpoE1的正向调控第92-93页
    5.3 XC3806和XC3843不影响hrpX的表达第93-94页
    5.4 RpoE1正向调控其它hrp基因及T3SE的表达第94-97页
    5.5 RpoE1不影响hrpG的表达第97页
    5.6 组成型表达的hrpX可以恢复rpoE1突变体在寄主植物上的致病力和非寄主植物的HR反应第97-101页
    5.7 rpoE1的表达不受HrpG的调控第101-102页
    5.8 rpoE1受基本培养基和植物信号诱导第102-103页
    5.9 RpoE1调控hrpX的机理研究第103-118页
        5.9.1 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第104-108页
        5.9.2 RpoE1调控hrpX区域的鉴定第108-113页
        5.9.3 RpoE1增强hrpX的转录第113-115页
        5.9.4 RpoE1直接结合hrpX基因启动子区第115-118页
    5.10 小结第118-119页
第六章 影响细菌抗逆的σ因子的鉴定第119-127页
    6.1 引言第119页
    6.2 ECFσ因子十基因缺失Δ10抗逆的检测第119-120页
    6.3 各个ECFσ因子对重金属耐受性的检测第120-123页
    6.4 各个ECFσ因子对SDS耐受性的检测第123-124页
    6.5 各个ECFσ因子对有机试剂苯酚耐受性的检测第124-125页
    6.6 各个ECFσ因子对不同pH环境耐受性的检测第125-126页
    6.7 小结第126-127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127-135页
    7.1 结论第127-130页
    7.2 讨论第130-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华南岩石圈地幔性质、含水性及其演化
下一篇:地球内磁层中等离子体波动的观测及动理学激发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