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甜樱桃概述 | 第8页 |
1.2 甜樱桃采后生理特性 | 第8-9页 |
1.3 甜樱桃贮藏保鲜技术 | 第9-12页 |
1.3.1 物理方法保鲜 | 第9-10页 |
1.3.2 化学方法保鲜 | 第10-11页 |
1.3.3 生物方法保鲜 | 第11-12页 |
1.4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5 与果实褐变相关的关键基因 | 第12-15页 |
1.5.1 多酚氧化酶及PPO基因 | 第12-13页 |
1.5.2 过氧化物酶及POD基因 | 第13-14页 |
1.5.3 过氧化氢酶及CAT基因 | 第14页 |
1.5.4 超氧化物歧化酶及SOD基因 | 第14-15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EBR处理对甜樱桃贮藏期间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17-2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17-18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2.2.1 EBR处理对甜樱桃贮藏期间腐烂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2 EBR处理对甜樱桃贮藏期间果皮及果肉色差变化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3 EBR处理对甜樱桃贮藏期间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4 EBR处理对甜樱桃贮藏期间总酚及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2.2.5 EBR处理对甜樱桃贮藏期间PPO、POD活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6 EBR处理对甜樱桃贮藏期间CAT、SOD活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7 EBR处理对甜樱桃贮藏期间LOX活性的影响 | 第25页 |
2.2.8 EBR处理对甜樱桃货架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 讨论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EBR处理对甜樱桃相关基因表达与果实褐变的关系 | 第27-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3.2.1 甜樱桃果实R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1页 |
3.2.2 引物设计特异性检测 | 第31-32页 |
3.2.3 EBR处理对甜樱桃果实褐变指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4 EBR处理对甜樱桃果实PPO、POD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5 EBR处理对甜樱桃果实CAT、SOD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6 EBR处理对甜樱桃果实PPO、POD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 | 第35页 |
3.2.7 EBR处理对甜樱桃果实CAT、SOD基因相对表达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8 PPO、POD、CAT、SOD基因与甜樱桃果实褐变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页 |
3.3 讨论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38-40页 |
4.1 全文结论 | 第38页 |
4.2 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Abstract | 第44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