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页 |
1.2 辣木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2.1 国外辣木研究 | 第11-14页 |
1.2.2 我国辣木研发进展 | 第14-16页 |
1.3 辣木种质资源概述 | 第16-18页 |
1.3.1 多油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 | 第16-17页 |
1.3.2 狭瓣辣木(M.stenopetala(Baker f.) Cufod.) | 第17页 |
1.3.3 Hardii(M. drouhardii.) | 第17页 |
1.3.4 其他辣木种质资源 | 第17-18页 |
1.4 辣木栽培技术 | 第18-22页 |
1.4.1 辣木栽培模式 | 第18页 |
1.4.2 园地选择 | 第18-19页 |
1.4.3 育苗 | 第19页 |
1.4.4 定植 | 第19-20页 |
1.4.5 土壤管理 | 第20页 |
1.4.6 肥料管理 | 第20页 |
1.4.7 水分管理 | 第20-21页 |
1.4.8 病虫害防治 | 第21页 |
1.4.9 采收 | 第21-22页 |
1.5 课题来源、目标及工作平台 | 第22-23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5.2 工作平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3-24页 |
2.1.1 种质资源 | 第23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2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24-33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24-26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3 赋值及测量 | 第27-31页 |
2.2.4 HPLC化学分析 | 第31页 |
2.2.5 品种对比 | 第31-32页 |
2.2.6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60页 |
3.1 物候研究 | 第33-36页 |
3.1.1 播期 | 第33页 |
3.1.2 花期 | 第33页 |
3.1.3 果实 | 第33-34页 |
3.1.4 叶片 | 第34页 |
3.1.5 桂西南地区辣木栽培技术 | 第34-36页 |
3.2 形态标记性状记录与分析 | 第36-56页 |
3.2.1 植物学性状 | 第36-39页 |
3.2.2 农艺性状 | 第39-42页 |
3.2.3 种质资源性状描述 | 第42-46页 |
3.2.4 变异系数 | 第46-49页 |
3.2.5 聚类分析 | 第49-51页 |
3.2.6 品种比较分析 | 第51-56页 |
3.3 HPLC分析 | 第56-60页 |
3.3.1 分析条件 | 第56页 |
3.3.2 试验结果 | 第56-58页 |
3.3.3 共有特征峰分析 | 第58-59页 |
3.3.4 聚类分析 | 第59-6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0-66页 |
4.1 化学分析辅助效果 | 第60-62页 |
4.1.1 形态学标记结果与误差 | 第60-61页 |
4.1.2 HPLC分析结果与误差 | 第61-62页 |
4.1.3 效果重合原因 | 第62页 |
4.2 栽培与品种筛选 | 第62-63页 |
4.3 育种应用 | 第63-64页 |
4.3.1 桂西南地区辣木育种方向 | 第63-64页 |
4.3.2 理论作用 | 第64页 |
4.4 创新 | 第64-65页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4.5.1 试验设计不足 | 第65页 |
4.5.2 供试材料不足 | 第65页 |
4.5.3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