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2 适应性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方法 | 第16-24页 |
2.1 糖料蔗区不同灌溉方式描述 | 第16-17页 |
2.1.1 不同灌溉方式的优缺点 | 第16页 |
2.1.2 不同灌溉方式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2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17-19页 |
2.2.1 适应性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17-18页 |
2.2.2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的适应性评价指标构建 | 第18-19页 |
2.3 计算步骤 | 第19-23页 |
2.3.1 指标与量化 | 第19页 |
2.3.2 适应性评价计算步骤 | 第19-20页 |
2.3.3 指标的处理 | 第20页 |
2.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0-22页 |
2.3.5 指标的综合评价 | 第22页 |
2.3.6 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的适应性分析 | 第24-39页 |
3.1 灌溉效应分析 | 第24-29页 |
3.1.1 增产率分析 | 第25-27页 |
3.1.2 水分生产率分析 | 第27页 |
3.1.3 节水量分析 | 第27-28页 |
3.1.4 节肥量分析 | 第28-29页 |
3.2 生长特点及自然条件分析 | 第29-35页 |
3.2.1 对糖料蔗生长特点的适应性分析 | 第29-32页 |
3.2.2 对地形的适应性分析 | 第32-33页 |
3.2.3 对土壤的适应性分析 | 第33-34页 |
3.2.4 对水源和能源的要求分析 | 第34页 |
3.2.5 与农艺农机结合性分析 | 第34-35页 |
3.3 建设及后期管理分析 | 第35-36页 |
3.3.1 建设成本分析 | 第35页 |
3.3.2 维修养护成本分析 | 第35-36页 |
3.3.3 运行成本分析 | 第36页 |
3.4 群众(用户)意愿分析 | 第36-37页 |
3.5 生态效益分析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的适应性评价 | 第39-46页 |
4.1 桂西南糖料蔗区适应性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 第39-41页 |
4.1.1 糖料蔗区定性指标的量化 | 第39页 |
4.1.2 糖料蔗区指标的量化 | 第39-40页 |
4.1.3 指标的处理 | 第40-41页 |
4.2 桂西南糖料蔗区适应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4页 |
4.2.1 权重的调查与打分 | 第41页 |
4.2.2 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 第41-43页 |
4.2.3 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 第43-44页 |
4.3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适应性综合评价 | 第44-45页 |
4.3.1 权重的计算 | 第44页 |
4.3.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的建议 | 第46-50页 |
5.1 对地形的建议 | 第46页 |
5.2 对水源条件的建议 | 第46-47页 |
5.3 对农艺农机的建议 | 第47页 |
5.3.1 对农艺的建议 | 第47页 |
5.3.2 对农机的建议 | 第47页 |
5.4 对建设成本的建议 | 第47-48页 |
5.5 对管理体制的建议 | 第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结论 | 第50页 |
6.2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