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发酵中药 | 第13页 |
1.2 百药煎 | 第13-14页 |
1.3 百药煎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 第14页 |
1.4 鞣质转化生成没食子酸 | 第14-15页 |
1.4.1 单宁酶性质 | 第15页 |
1.4.2 产单宁酶菌种及其筛选 | 第15页 |
1.5 多菌株混菌发酵 | 第15-17页 |
1.5.1 影响混菌发酵的关键因素 | 第16-17页 |
1.5.2 混菌发酵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17页 |
1.6 立体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百药煎炮制过程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 第19-30页 |
2 引言 | 第1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样品炮制与采集 | 第19页 |
2.1.2 培养基 | 第19-20页 |
2.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1 微生物的分离 | 第21页 |
2.2.2 菌株纯化 | 第21页 |
2.2.3 菌株形态特征 | 第21-22页 |
2.2.4 菌种保藏 | 第2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2-29页 |
2.3.1 样品的采集 | 第22-23页 |
2.3.2 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3-25页 |
2.3.3 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5-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百药煎传统炮制过程中分离获得菌株的初步鉴定 | 第30-41页 |
3 引言 | 第3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30-31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3.2.1 菌株的形态学特性 | 第31页 |
3.2.2 菌株生理生化特性[31] | 第31页 |
3.2.3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1-3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4-40页 |
3.3.1 细菌的初步鉴定 | 第34-37页 |
3.3.2 酵母菌初步鉴定 | 第37-39页 |
3.3.3 丝状真菌初步鉴定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百药煎传统炮制过程中所分离菌种的特性研究 | 第41-47页 |
4 引言 | 第4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4.1.2 菌株 | 第41-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百药煎中分离菌种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检测 | 第42页 |
4.2.2 百药煎中分离菌种产蛋白酶、淀粉酶能力分析 | 第42页 |
4.2.3 百药煎中分离菌种鞣质降解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4.3.1 百药煎中分离菌种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检测 | 第43-44页 |
4.3.2 百药煎中分离菌种产蛋白酶和淀粉酶能力分析 | 第44-45页 |
4.3.3 百药煎中分离菌株鞣质降解能力分析 | 第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鞣质降解菌及其最佳菌种组合的筛选 | 第47-56页 |
5 引言 | 第47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47-4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5.2.1 没食子酸的HPLC检测 | 第48页 |
5.2.2 没食子酸含量测定 | 第48页 |
5.2.3 可水解鞣质含量测定 | 第48页 |
5.2.4 菌种鞣质降解能力分析 | 第48-49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49-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最佳混菌组合的固体发酵工艺及其优化 | 第56-64页 |
6 引言 | 第56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6.1.1 培养基及菌株 | 第56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6.2.1 种子液的制备 | 第56-57页 |
6.2.2 最佳菌种组合的固体发酵 | 第57页 |
6.2.3 最佳混菌组合固体发酵工艺优化 | 第57-58页 |
6.2.4 百药煎最佳混菌组合固态发酵培养 | 第58页 |
6.3 结果 | 第58-63页 |
6.3.1 摇瓶筛选获得的最佳混菌组合固态发酵验证 | 第58-59页 |
6.3.2 最佳混菌组合固态发酵工艺优化 | 第59-61页 |
6.3.3 百药煎最佳混菌组合固态发酵培养 | 第61-6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创新性分析 | 第67-68页 |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申请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