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1.2.1 行人微观交通特性研究 | 第11-13页 |
1.2.2 行人流宏观交通特性研究 | 第13-18页 |
1.2.3 行人流微观模型研究 | 第18-19页 |
1.2.4 行人流微观仿真软件综述 | 第19-21页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2-2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行人数据采集方法研究 | 第24-38页 |
2.1 行人交通数据采集方法的确定 | 第24-25页 |
2.2 基于Android手机内置传感器的行人数据采集 | 第25-35页 |
2.2.1 程序设计 | 第25-28页 |
2.2.2 采集方案 | 第28-29页 |
2.2.3 数据预处理 | 第29-34页 |
2.2.4 特征提取 | 第34-35页 |
2.3 视频数据采集 | 第35-36页 |
2.3.1 视频数据采集 | 第35页 |
2.3.2 手动参数提取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行人流交通特性研究 | 第38-58页 |
3.1 行人微观交通特性研究 | 第38-41页 |
3.1.1 行人速度分析 | 第38-39页 |
3.1.2 行人步频分析 | 第39页 |
3.1.3 行人加速度分析 | 第39-41页 |
3.2 行人流宏观交通特性分析 | 第41-52页 |
3.2.1 通道处行人流基本图分析 | 第41-44页 |
3.2.2 站厅内行人流基本图分析 | 第44-47页 |
3.2.3 楼梯处行人流基本图分析 | 第47-52页 |
3.3 行人对楼梯和自动扶梯设施的选择行为分析及建模 | 第52-56页 |
3.3.1 特性分析 | 第52-53页 |
3.3.2 模型构建 | 第53-55页 |
3.3.3 模型验证 | 第55-56页 |
3.4 行人微观交通行为特性分析 | 第56-57页 |
3.4.1 行人微观行为特点 | 第56-57页 |
3.4.2 影响行人微观行为特性的因素 | 第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行人流微观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58-82页 |
4.1 经典行人流微观模型 | 第58-62页 |
4.1.1 排队网络模型 | 第58页 |
4.1.2 磁场力模型 | 第58-59页 |
4.1.3 社会力模型 | 第59-60页 |
4.1.4 成本效益模型 | 第60-62页 |
4.1.5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62页 |
4.2 仿真模型的确定 | 第62-64页 |
4.2.1 元胞自动机组成 | 第62-64页 |
4.2.2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 | 第64页 |
4.3 地场(Floor Field)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64-65页 |
4.3.1 静态场 | 第64-65页 |
4.3.2 动态场 | 第65页 |
4.3.3 转移概率 | 第65页 |
4.4 微观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65-68页 |
4.4.1 出口距离对行人行为的影响 | 第66页 |
4.4.2 障碍物对行人行为的影响 | 第66页 |
4.4.3 出口处拥挤程度对行人行为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4 行人间的动态影响 | 第67-68页 |
4.5 基于改进地场模型的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68-71页 |
4.5.1 模型的基础 | 第68-69页 |
4.5.2 模型更新规则 | 第69-71页 |
4.5.3 算法流程实现 | 第71页 |
4.6 微观模型仿真应用及结果分析 | 第71-81页 |
4.6.1 无障碍物的单向通道疏散场景仿真 | 第72-75页 |
4.6.2 有障碍物的双出口疏散场景仿真 | 第75-77页 |
4.6.3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站厅付费区疏散场景仿真 | 第77-8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2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
一、主要科研及项目经历 | 第90页 |
二、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