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22-2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4页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24-26页 |
第2章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第26-36页 |
2.1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 | 第26-27页 |
2.1.1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概念 | 第26页 |
2.1.2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的特点 | 第26-27页 |
2.2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 | 第27-30页 |
2.2.1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的内涵 | 第27-29页 |
2.2.2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流程 | 第29-30页 |
2.3 事故致因理论 | 第30-32页 |
2.3.1 REASON事故致因理论 | 第30-31页 |
2.3.2 轨迹交叉理论 | 第31-32页 |
2.3.3 危险源理论 | 第32页 |
2.4 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 第32-36页 |
2.4.1 传统的风险评价方法 | 第32-33页 |
2.4.2 机器学习方法 | 第33-36页 |
第3章 青岛地铁3号线运营安全风险因素识别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58页 |
3.1 运营事故分类与统计分析 | 第36-43页 |
3.1.1 运营事故分类 | 第36-38页 |
3.1.2 运营事故统计分析 | 第38-43页 |
3.2 基于MOCFACS模型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第43-51页 |
3.2.1 HFACS模型及应用 | 第43-45页 |
3.2.2 MOCFACS模型 | 第45-46页 |
3.2.3 MOCFACS框架模型各要素表现形式 | 第46-51页 |
3.3 青岛地铁3号线实际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3.4 青岛地铁3号线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2-58页 |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53-54页 |
3.4.2 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4-58页 |
第4章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第58-70页 |
4.1 可变模糊集理论 | 第58-61页 |
4.1.1 相关概念及定义 | 第58-60页 |
4.1.2 适用性分析 | 第60-61页 |
4.2 基于相对熵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综合权重确定模型 | 第61-65页 |
4.2.1 序关系分析主观赋权法 | 第61-63页 |
4.2.2 信息熵客观赋权法 | 第63-64页 |
4.2.3 基于相对熵的组合赋权方法 | 第64-65页 |
4.3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第65-70页 |
4.3.1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等级划分 | 第66-67页 |
4.3.2 确定点值矩阵与相对隶属度矩阵 | 第67-68页 |
4.3.3 确定综合相对隶属度及综合评价 | 第68-70页 |
第5章 青岛地铁3号线运营安全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 | 第70-90页 |
5.1 青岛地铁3号线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现状 | 第70-71页 |
5.2 青岛地铁3号线运营安全风险评价 | 第71-86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71-78页 |
5.2.2 确定相对隶属度矩阵 | 第78-82页 |
5.2.3 综合相对隶属度矩阵及综合评价 | 第82-86页 |
5.3 评价结果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 | 第86-90页 |
5.3.1 评价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5.3.2 风险控制措施 | 第88-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一 地铁运营安全事故统计汇总 | 第101-110页 |
附录二 地铁运营安全风险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第110-113页 |
附录三 青岛地铁3号线运营安全风险评价调查问卷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