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发动机论文--往复式发动机论文--各种类型往复式发动机论文--柴油机论文

改性生物基燃油对车用柴油机NO排放影响的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车用生物燃料的技术现状第11-12页
        1.2.1 热裂解生物油的制备技术第11-12页
        1.2.2 热裂解生物油的提质改性第12页
    1.3 生物燃料的发动机应用研究现状第12-21页
        1.3.1 生物燃料的发动机应用试验研究第12-15页
        1.3.2 生物燃料的燃烧机理研究第15-17页
        1.3.3 生物燃料的燃烧仿真研究第17-19页
        1.3.4 生物油理化特性对应用性能的影响第19-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1-24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生物基燃油替代组分的研究第24-39页
    2.1 生物基燃油的制备与组分分析第24-27页
        2.1.1 大豆油脂快速热裂解生物基燃油的制备工艺第24-25页
        2.1.2 大豆油脂快速热裂解生物基燃油的GC-MS分析第25-27页
    2.2 典型车用燃油的组分分析第27-30页
        2.2.1 生物柴油的GC-MS组分分析第27-29页
        2.2.2 石化0~#柴油的GC-MS分析第29-30页
    2.3 燃油理化性能对比研究第30-33页
        2.3.1 燃料组分对理化性能的影响第30-32页
        2.3.2 理化性能对比第32-33页
    2.4 生物基燃油替代组分的确定第33-35页
        2.4.1 单一典型组分的选择第33-35页
        2.4.2 单一替代组分的选择第35页
    2.5 多组分掺混原则及方案第35-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生物基燃油替代组分的NO生成仿真研究第39-64页
    3.1 化学反应机理及特性分析第39-40页
        3.1.1 燃烧机理的选用第39页
        3.1.2 密封均质燃烧器的计算原理第39-40页
    3.2 不饱和组分对NO生成的影响分析第40-45页
        3.2.1 温度对NO生成影响的ROP分析第41-43页
        3.2.2 温度对NO生成的敏感性分析第43-44页
        3.2.3 压力对MD9D燃料NO生成的影响第44页
        3.2.4 当量比对NO生成的影响分析第44-45页
    3.3 不饱和组分掺混燃料对NO生成的影响分析第45-49页
        3.3.1 当量比对NO生成影响的ROP分析第45-47页
        3.3.2 当量比可变条件下NO浓度分析第47页
        3.3.3 基于当量比可变的敏感性分析第47-48页
        3.3.4 温度可变条件下NO生成ROP分析第48-49页
    3.4 短链组分掺混燃料的燃烧分析第49-53页
        3.4.1 温度对NO生成影响的ROP分析第50-51页
        3.4.2 当量比对NO生成影响的ROP分析第51-52页
        3.4.3 MDblendA与MDblendB的NO生成对比第52-53页
    3.5 燃烧特征的对比研究第53-59页
        3.5.1 着火时间的差异分析第53-55页
        3.5.2 燃烧生成物主要组分的浓度对比第55-58页
        3.5.3 燃料组分的燃烧转化率第58-59页
    3.6 生物基燃油替代机理的构建及验证第59-62页
        3.6.1 机理构建的技术途径第59-60页
        3.6.2 替代反应机理有效性的验证第60-62页
    3.7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不饱和替代组分的发动机NO排放仿真研究第64-74页
    4.1 CFD仿真模型的构建第64-69页
        4.1.1 发动机燃烧室三维模型的构建第64-65页
        4.1.2 CFD仿真模型的参数设置第65-69页
        4.1.3 仿真模型的验证第69页
    4.2 发动机工况设定及化学反应机理的选择第69-70页
        4.3.1 燃油配比及工况设定第69-70页
        4.3.2 燃油化学反应机理的选择第70页
    4.3 仿真结果的分析第70-72页
    4.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生物基燃油典型组分的发动机用性能试验第74-100页
    5.1 试验台架框架搭建及硬件选型第74-85页
        5.1.1 台架的功能分析及框架设计第74-76页
        5.1.2 台架测试系统的硬件选型第76-79页
        5.1.3 基于LabVIEW的测控系统开发第79-82页
        5.1.4 台架的性能试验第82-85页
    5.2 试验准备第85-87页
        5.2.1 试验用油掺混比及工况的确定第85-86页
        5.2.2 试验理论基础及试验准备第86-87页
    5.3 典型单组分对NO生成的影响第87-94页
        5.3.1 试验过程及试验结果第87-88页
        5.3.2 分子碳链特征对NO排放的影响第88-92页
        5.3.3 不饱和组分对NO生成的影响第92-94页
    5.4 组分掺混对NO生成的影响第94-98页
        5.4.1 负荷特性下的NO排放第94-96页
        5.4.2 速度特性下的NO排放第96-98页
    5.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六章 生物基燃油全负荷应用性能试验第100-105页
    6.1 试验燃油及工况选择第100页
    6.2 组分掺混生物油与生物基燃油(SPBF)的NO排放对比第100-102页
        6.2.1 NO排放试验对比第100-101页
        6.2.2 燃烧过程的分析第101-102页
    6.3 生物基燃油对发动机动力性及排放性能的影响第102-104页
        6.3.1 对发动机动力性的影响第102页
        6.3.2 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第102-104页
        6.3.3 对碳烟排放的影响第104页
    6.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7.1 结论第105-106页
    7.2 展望第106-10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6页
附录A 中英文对照表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面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分析与安全评价
下一篇:苏州环秀山庄园林三维数字化信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