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5W模式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国际传播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及评价第13-15页
        1.2.1 文献综述第13-15页
        1.2.2 总体评价第15页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技术路线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第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结构安排第16页
    1.5 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27页
    2.1 传播学5W模式的引入第17页
    2.2 话语的概念界定第17-23页
        2.2.1 话语概念的游走第17-19页
        2.2.2 话语的本质属性第19-22页
        2.2.3 话语权的生成第22-23页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内涵特性第23-26页
        2.3.1 内容的历史性第23-24页
        2.3.2 视野的广阔性第24-25页
        2.3.3 系统的开放性第25-26页
    2.4 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国际传播的5W模式分析第27-53页
    3.1 传播主体第27-30页
        3.1.1 领导人主体第27-29页
        3.1.2 知识分子主体第29-30页
        3.1.3 NGO主体第30页
    3.2 传播内容第30-40页
        3.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贡献性第31-33页
        3.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第33-35页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35-38页
        3.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包容性第38-40页
    3.3 传播渠道第40-44页
        3.3.1 领袖传播第40-41页
        3.3.2 对外翻译第41-42页
        3.3.3 智库传播第42-43页
        3.3.4 其他传播第43-44页
    3.4 传播对象第44-48页
        3.4.1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44-45页
        3.4.2 处于国际格局劣势的发展中国家第45-46页
        3.4.3 坚持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46-48页
    3.5 传播效果第48-52页
        3.5.1 回应了国际社会的质疑第48-50页
        3.5.2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第50-51页
        3.5.3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第51-52页
    3.6 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当代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路径第53-64页
    4.1 提高传播主体的自觉第53-55页
        4.1.1 提高传播主体的理论自觉第53-54页
        4.1.2 提高传播主体的精神自觉第54-55页
    4.2 注重传播内容的提炼第55-57页
        4.2.1 传播内容要扎根传统文化第55-56页
        4.2.2 传播内容要立足国际舞台第56-57页
    4.3 打造传播渠道的平台第57-59页
        4.3.1 注重传播渠道的整合第57-58页
        4.3.2 注重传播形式的创新第58-59页
    4.4 把握传播对象的异同第59-61页
        4.4.1 把握传播对象的不同之处第59-60页
        4.4.2 把握传播对象的相同之处第60-61页
    4.5 促进传播效果的达成第61-64页
        4.5.1 促进整体性传播效果的达成第61-62页
        4.5.2 促进互动性传播效果的达成第62-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习得动量词“次”与“遍”的偏误研究和教学策略
下一篇:汉字APP辅助初级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