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8-1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一、实践意义 | 第9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驻村制度产生的背景与由来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驻村制度与干部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 第12页 |
第三节 驻村制度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第四节 驻村干部群体状况 | 第13页 |
第五节 驻村制度的长效机制 | 第13-14页 |
第六节 适应性问题研究 | 第14页 |
第七节 相关社会学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16-22页 |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研究假设与构架 | 第17-19页 |
一、中心假设 | 第17-18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第19页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一、驻村干部 | 第19页 |
二、社会化 | 第19-20页 |
三、自我概念 | 第20页 |
四、社会角色 | 第20-21页 |
第五节 调查地状况与样本来源 | 第21-22页 |
第四章 调查地驻村制度的运行效用情况 | 第22-26页 |
第一节 驻村制度对农村的助益:精英补充与促进基层民主 | 第22-23页 |
一、精英的补充 | 第22页 |
二、促进基层民主:乡村“沙龙”的出现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驻村制度对干部起改造作用 | 第23-24页 |
第三节 驻村制度提高上级政府的治理效率:垂直管理与科层的简化 | 第24-26页 |
第五章 调查地驻村干部工作的实际情况 | 第26-37页 |
第一节 调查地驻村干部对农村的态度 | 第26页 |
第二节 驻村干部的工作与生活模式 | 第26-29页 |
一、走访模式 | 第27-28页 |
二、会议模式 | 第28页 |
三、城市模式 | 第28页 |
四、生活模式 | 第28-29页 |
第三节 驻村干部与村干部的工作比较 | 第29-30页 |
第四节 当地外部环境对驻村干部的看法与反应 | 第30-37页 |
一、村民眼中的驻村干部与选择性依赖 | 第31-34页 |
二、谨慎的村干部与防御性合作 | 第34-37页 |
第六章 调查地驻村干部适应过程中的困难与阻碍 | 第37-49页 |
第一节 驻村干部适应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 第37-40页 |
一、驻村期间的客观现实问题 | 第37-38页 |
二、工作中的“无解”问题 | 第38-39页 |
三、干部与原单位并未完全脱离下的双重负担 | 第39-40页 |
第二节 驻村干部适应过程中自身困惑与个体制约 | 第40-44页 |
一、地位尴尬:上下不沾的身份 | 第40页 |
二、角色不清:由村委决定的地位与越权 | 第40-43页 |
五、权威和声望的缺失 | 第43-44页 |
第三节 驻村干部适应过程中外部制度环境制约与阻碍 | 第44-49页 |
一、无“米”之炊:流失的人口与人才 | 第44-45页 |
二、工作对象的偏差:关于农民的定义 | 第45-46页 |
三、出发点的错误认知:关于农民生活方式选择权利的忽视 | 第46-49页 |
第七章 驻村干部的适应过程分析及范式 | 第49-57页 |
第一节 个体与制度的理论关联 | 第49页 |
第二节 驻村干部新构自我概念:工具自我 | 第49-53页 |
一、工作自我的产生缘由 | 第50-52页 |
二、自我概念与工作契合 | 第52-53页 |
第三节 适应中的自我技术 | 第53-55页 |
一、自我技术 | 第53-54页 |
二、自我审视 | 第54-55页 |
第四节 一种有效的适应范式 | 第55-57页 |
第八章 研究思考与建议 | 第57-61页 |
第一节 结果与思考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建议 | 第58-61页 |
一、基于个体角度 | 第58-59页 |
二、基于制度角度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