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框架 | 第15-16页 |
1.4.3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烟草行业 | 第17页 |
2.1.2 突发事件 | 第17页 |
2.1.3 危机公关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善治理论 | 第18页 |
2.2.2 公共舆论理论 | 第18页 |
2.2.3 公关道德责任理论 | 第18-19页 |
2.3 相关现实依据 | 第19-23页 |
2.3.1 烟草行业政府管控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2.3.2 危机公关管理的内容 | 第20-21页 |
2.3.3 我国危机公关管理的历史回顾与实践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北京“阻挠烟控执法”事件危机公关的案例分析 | 第24-32页 |
3.1 事件回顾 | 第24-27页 |
3.1.1 案例背景 | 第24页 |
3.1.2 舆论报道 | 第24-26页 |
3.1.3 事情经过 | 第26页 |
3.1.4 政府对此的回应 | 第26-27页 |
3.2 折射出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3.2.1 折射出的问题 | 第27-29页 |
3.2.2 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3.3 对事件的处置效果分析 | 第30-31页 |
3.3.1 危机处理反映迟缓 | 第30-31页 |
3.3.2 社会公众误解加深 | 第31页 |
3.3.3 话语秩序主导权缺失 | 第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与国内典型的公共危机公关案例对比分析 | 第32-42页 |
4.1 海底捞“勾兑门”案例分析 | 第32-35页 |
4.1.1 事件回顾 | 第32-33页 |
4.1.2 舆情动态及危机公关效果 | 第33-34页 |
4.1.3 事件反思 | 第34-35页 |
4.2 圣元乳业“致死门”案例分析 | 第35-38页 |
4.2.1 事件回顾 | 第35-36页 |
4.2.2 舆情动态及危机公关效果 | 第36-37页 |
4.2.3 事件反思 | 第37-38页 |
4.3 “星巴克暴利”案例分析 | 第38-40页 |
4.3.1 事件回顾 | 第38页 |
4.3.2 舆情动态及危机公关效果 | 第38-39页 |
4.3.3 事件反思 | 第39-40页 |
4.4 可吸取的经验 | 第40-41页 |
4.4.1 第一时间回应,不推卸责任 | 第40页 |
4.4.2 临危不乱,有序应对危机 | 第40页 |
4.4.3 多种手段齐下,维护企业形象 | 第40页 |
4.4.4 重视公共权益,与企业发展同等重要 | 第40-4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提升烟草行业危机公关管理水平的思考与对策 | 第42-48页 |
5.1 探索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烟草行业管理架构 | 第42-43页 |
5.1.1 尝试行政职能与企业职能分离 | 第42页 |
5.1.2 推动联合重组和跨地经营 | 第42-43页 |
5.2 建立健全危机公关管理体系,提高危机识别和处置能力 | 第43-46页 |
5.2.1 搭建危机预警系统 | 第43-44页 |
5.2.2 建立危机公关处置机制 | 第44-46页 |
5.3 加强危机公关保障能力建设 | 第46-47页 |
5.3.1 设立危机公关管理机构 | 第46页 |
5.3.2 加强危机公关管理知识及意识培训 | 第46-4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