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引言 | 第14-16页 |
1.2 生物医用材料的分类 | 第16-19页 |
1.2.1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 第17-18页 |
1.2.2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 第18-19页 |
1.2.3 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 | 第19页 |
1.2.4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 | 第19页 |
1.3 生物医用材料在临床应用中的基本要求 | 第19-20页 |
1.3.1 生物相容性 | 第19-20页 |
1.3.2 机械强度 | 第20页 |
1.3.3 特定功能 | 第20页 |
1.4 生物医用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 第20-28页 |
1.4.1 等离子体表面处理 | 第21-23页 |
1.4.2 等离子体表面接枝聚合 | 第23页 |
1.4.3 等离子体表面聚合 | 第23-24页 |
1.4.4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 第24页 |
1.4.5 等离子体微弧氧化 | 第24-28页 |
第2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 第28-38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8-36页 |
2.1.1 PMMA IOL的表面改性 | 第28-32页 |
2.1.2 镁合金的表面改性 | 第32-36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36-38页 |
2.2.1 PMMA IOL表面改性的研究思路 | 第36-37页 |
2.2.2 镁合金表面改性的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第3章 不同气体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对PMMA IOL的表面改性研究 | 第38-64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40-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62页 |
3.3.1 N_2、Ar、O_2和H_2O DBD等离子体处理条件下对样品接触角和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 第42-49页 |
3.3.2 N_2、Ar、O_2和H_2O DBD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样品表面的化学组成 | 第49-52页 |
3.3.3 N_2、Ar、O_2和H_2O DBD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样品表面的微观形貌 | 第52-54页 |
3.3.4 N_2、Ar、O_2和H_2O DBD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样品的光学特性 | 第54-55页 |
3.3.5 N_2、Ar、O_2和H_2O DBD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样品表面的亲水性 | 第55-56页 |
3.3.6 N_2、Ar、O_2和H_2O DBD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样品表面的时效性 | 第56-57页 |
3.3.7 N_2、Ar、O_2和H_2O DBD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样品的血液相容性 | 第57-59页 |
3.3.8 N_2、Ar、O_2和H_2O DBD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后样品的细胞相容性 | 第59-62页 |
3.4 结论 | 第62-64页 |
第4章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引发PMMA IOL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的研究 | 第64-78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6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66-6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4.3.1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HEMA后样品表面的亲水性 | 第67-68页 |
4.3.2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HEMA后样品表面的化学组成 | 第68-72页 |
4.3.3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HEMA后样品表面的微观形貌 | 第72-74页 |
4.3.4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HEMA后样品的光学特性 | 第74页 |
4.3.5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HEMA后样品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 第74-76页 |
4.3.6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HEMA后样品表面的细胞相容性 | 第76-77页 |
4.4 结论 | 第77-78页 |
第5章 镁合金表面类金刚石膜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78-96页 |
5.1 引言 | 第78-7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9-80页 |
5.2.3 表征方法 | 第80-8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5页 |
5.3.1 镁合金表面DLC膜层的形成过程 | 第82-84页 |
5.3.2 镁合金表面DLC膜层的化学组成 | 第84-87页 |
5.3.3 沉积DLC膜层后镁合金的表面形貌 | 第87-89页 |
5.3.4 沉积DLC膜层后镁合金的微观形貌 | 第89-90页 |
5.3.5 沉积DLC膜层后镁合金表面的亲水性 | 第90-91页 |
5.3.6 沉积DLC膜层后镁合金表面的粘附性 | 第91-92页 |
5.3.7 沉积DLC膜层后镁合金表面的耐腐蚀性 | 第92-93页 |
5.3.8 沉积DLC膜层后镁合金的体外降解性 | 第93-94页 |
5.3.9 沉积DLC膜层后镁合金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 第94-95页 |
5.4 结论 | 第95-96页 |
第6章 镁合金表面功能性多分子层组装及其性能研究 | 第96-112页 |
6.1 引言 | 第96-9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97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97-99页 |
6.2.3 表征方法 | 第99-10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1页 |
6.3.1 微弧氧化膜层的形成过程及表面特征 | 第100-103页 |
6.3.2 多分子膜层改性后镁合金表面的化学组成 | 第103-105页 |
6.3.3 多分子膜层改性后镁合金表面的微观形貌 | 第105-106页 |
6.3.4 多分子膜层改性后镁合金表面的亲水性 | 第106-107页 |
6.3.5 多分子膜层改性后镁合金表面的耐腐蚀性 | 第107-109页 |
6.3.6 多分子膜层改性后镁合金表面的抗菌性 | 第109-110页 |
6.3.7 多分子膜层改性后镁合金表面的血液相容性 | 第110-111页 |
6.4 结论 | 第111-11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创新性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