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无机沉淀和硅氧烷交联对重塑土加固性能及结构影响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5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第14-29页
        1.2.1 土的颗粒组成第14-15页
        1.2.2 土的矿物成分第15-16页
        1.2.3 硅酸盐矿物的结构第16-18页
        1.2.4 常见的粘土矿物第18-21页
        1.2.5 黏土矿物的鉴定方法第21-22页
        1.2.6 黏土矿物的主要性质第22-23页
        1.2.7 土中的水第23-25页
        1.2.8 土粒与水的相互作用第25-26页
        1.2.9 土的结构的含义第26-27页
        1.2.10 土的结构类型第27-28页
        1.2.11 黏土颗粒的集结方式第28页
        1.2.12 土微结构研究方法第28-29页
    1.3 土遗址保护第29-45页
        1.3.1 土遗址保护的原则第29-30页
        1.3.2 土遗址防风化材料的选用原则第30-31页
        1.3.3 土遗址病害第31-34页
        1.3.4 土遗址防风化研究进展第34-42页
        1.3.5 土遗址防风化加固效果评价方法第42-45页
第二章 研究思路第45-49页
    2.1 重塑土原位加固方案设计第45-48页
        2.1.1 基于无机盐沉淀与含氧酸根交联的重塑土加固方案第45-46页
        2.1.2 基于正硅酸乙酯交联与无机盐沉淀的重塑土加固方案第46页
        2.1.3 基于正硅酸甲酯交联与无机盐沉淀的重塑土加固方案第46-47页
        2.1.4 基于碱催化四乙氧基硅烷交联的重塑土加固方案第47页
        2.1.5 重塑土加固性能测试第47-48页
    2.2 碱溶液浸泡作用下的土壤矿物的交联与转化第48-49页
        2.2.1 原始土预处理第48页
        2.2.2 无机碱作用下的土壤矿物交联与转化第48-49页
第三章 重塑土原位加固方法的比对性研究第49-97页
    3.1 实验部分第49-54页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49-50页
        3.1.2 实验第50-5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4-93页
        3.2.1 标准土样的制备第54-55页
        3.2.2 无机盐沉淀与含氧酸根交联加固重塑土及性能测试第55-66页
        3.2.3 正硅酸乙酯交联与无机盐沉淀加固重塑土及性能测试第66-75页
        3.2.4 正硅酸甲酯交联与无机盐沉淀加固重塑土样及性能测试第75-84页
        3.2.5 碱催化四乙氧基硅烷交联的加固重塑土及性能测试第84-93页
    3.3 小结第93-97页
        3.3.1 基于无机盐沉淀与含氧酸根交联的重塑土加固研究结论第93-94页
        3.3.2 基于正硅酸乙酯交联与无机盐沉淀的重塑土加固研究结论第94页
        3.3.3 正硅酸甲酯交联与无机盐沉淀的重塑土加固研究结论第94-95页
        3.3.4 碱催化四乙氧基硅烷交联的重塑土加固研究结论第95-97页
第四章 碱溶液浸泡作用下的土壤矿物的交联与转化第97-115页
    4.1 实验部分第97-99页
        4.1.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97-98页
        4.1.2 溶液的制备第98页
        4.1.3 土样制备第98页
        4.1.4 土样的碱处理第98页
        4.1.5 碱浸泡土样反应结束后的处理第98页
        4.1.6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98-99页
        4.1.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99页
        4.1.8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99页
        4.1.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99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99-113页
        4.2.1 土样制备第99-100页
        4.2.2 土样碱处理结果宏观观察第100页
        4.2.3 XRD定性、半定量分析第100-105页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105-108页
        4.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108-111页
        4.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111-113页
    4.3 小结第113-115页
第五章 结论第115-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喹唑啉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一篇:生物医用材料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