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师生互动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23-35页 |
2.1 互动理论及师生互动含义 | 第23-29页 |
2.1.1 互动理论 | 第23-28页 |
2.1.2 师生互动的含义 | 第28-29页 |
2.2 高校师生互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关系 | 第29-35页 |
2.2.1 高校师生互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理念 | 第29-33页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师生互动的精神导向 | 第33-35页 |
第3章 师生互动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第35-53页 |
3.1 互动培育主体缺乏主动性 | 第36-40页 |
3.1.1 师生互动培育意识不高 | 第36-37页 |
3.1.2 师生互动培育步调不一致 | 第37-39页 |
3.1.3 师生参与互动培育范围小 | 第39-40页 |
3.2 互动培育方法较为单一 | 第40-43页 |
3.2.1 单向理论灌输占主导 | 第40-42页 |
3.2.2 互动培育方法形式化 | 第42-43页 |
3.3 互动培育内容有欠缺 | 第43-46页 |
3.3.1 价值观情感交流有欠缺 | 第43-45页 |
3.3.2 日常生活互动培育有欠缺 | 第45-46页 |
3.4 互动培育环境欠佳 | 第46-49页 |
3.4.1 互动培育硬环境使用率低 | 第47-48页 |
3.4.2 互动培育软环境不够重视 | 第48-49页 |
3.5 互动培育效果评价简单化 | 第49-53页 |
3.5.1 互动评价主体单一 | 第50-51页 |
3.5.2 互动评价方法侧重考试法 | 第51-53页 |
第4章 师生互动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53-68页 |
4.1 社会复杂环境干扰价值观互动培育工作的开展 | 第53-56页 |
4.1.1 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 | 第53-54页 |
4.1.2 网络负面信息的消极影响 | 第54-55页 |
4.1.3 社会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多样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4.1.4 社会腐败现象的不良诱导 | 第56页 |
4.2 传统教育理念导致价值观互动培育方法与评价的简单化 | 第56-59页 |
4.2.1 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 第57页 |
4.2.2 教师权威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3 价值观培育功利主义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学校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价值观互动培育气氛营造不足 | 第59-63页 |
4.3.1 学校现行教学评价制度有缺陷 | 第59-61页 |
4.3.2 对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的不够重视 | 第61页 |
4.3.3 对互动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够重视 | 第61-63页 |
4.4 师生自身因素影响其参与价值观互动培育 | 第63-68页 |
4.4.1 师生共性因素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2 师生个性因素的影响 | 第64-68页 |
第5章 师生互动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对之策 | 第68-86页 |
5.1 形成多方面的价值观互动培育合力 | 第68-72页 |
5.1.1 学校与社会相配合的整体推动力 | 第68-69页 |
5.1.2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配合的载体协调力 | 第69-71页 |
5.1.3 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的方法整合力 | 第71-72页 |
5.2 采取形式多样的价值观互动培育方法 | 第72-75页 |
5.2.1 德育基地互动培育法 | 第72-73页 |
5.2.2 互动比较鉴别法 | 第73-74页 |
5.2.3 互动学习榜样法 | 第74-75页 |
5.3 优化健康有序的价值观互动培育环境 | 第75-79页 |
5.3.1 优化网络互动培育环境 | 第76-77页 |
5.3.2 优化社团互动培育环境 | 第77-78页 |
5.3.3 优化公寓互动培育环境 | 第78-79页 |
5.4 提高师生参与价值观互动培育的主动性 | 第79-82页 |
5.4.1 激发师生的主体意识推动力 | 第79-80页 |
5.4.2 激发师生的主体情感推动力 | 第80-81页 |
5.4.3 激发师生的主体潜能推动力 | 第81-82页 |
5.5 建立行之有效的价值观互动培育效果评价体系 | 第82-86页 |
5.5.1 形成以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 第82-83页 |
5.5.2 遵循“三个相结合”的客观评价原则 | 第83-84页 |
5.5.3 采取表现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A 师生互动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调查问卷(教师版) | 第94-97页 |
附录B 师生互动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调查问卷(学生版)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