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烨电影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 研究方法、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一、娄烨电影创作历程与悲剧性呈现 | 第15-26页 |
(一) 娄烨电影的创作历程 | 第16-19页 |
1. 起步与发展(1994-2003) | 第16-17页 |
2. 五年禁拍(2006-2011) | 第17-18页 |
3. 回归体制(2012至今) | 第18-19页 |
(二) 娄烨电影的悲剧类型 | 第19-23页 |
1. 宿命式命运悲剧 | 第20页 |
2. “本我”式人性悲剧 | 第20-22页 |
3. 错位式情感悲剧 | 第22-23页 |
(三) 娄烨电影悲剧性创作成因 | 第23-26页 |
1. 个人成长经历 | 第23-24页 |
2. 艺术思潮影响 | 第24页 |
3. 时代创作语境 | 第24-26页 |
二、娄烨电影悲剧性的叙事表达 | 第26-37页 |
(一) 悲剧性的叙事主题设定 | 第26-30页 |
1. 青春与反叛 | 第26-27页 |
2. 爱情与迷失 | 第27-29页 |
3. 找寻与认同 | 第29-30页 |
(二) 悲情式的叙事情节安排 | 第30-33页 |
1. 失语爱情的性爱表现 | 第30-31页 |
2. 背叛承诺的多重设定 | 第31-32页 |
3. 血腥扭曲的暴力困斗 | 第32-33页 |
(三) 悲剧性的边缘人物设置 | 第33-37页 |
1 自我终结的解脱者 | 第33-34页 |
2. 精神迷惘的流浪者 | 第34-35页 |
3. 丧失生命的无辜者 | 第35-37页 |
三、娄烨电影悲剧性的影像书写 | 第37-48页 |
(一) 纪实性悲悯镜语表达 | 第37-40页 |
1. 手持摄影与跟踪拍摄 | 第37-38页 |
2. 冷寂粗粝的昏暗色调 | 第38-39页 |
3. 投射心理的长镜头 | 第39-40页 |
(二) 意象化失落情感寄托 | 第40-43页 |
1. 磅礴大雨 | 第40-41页 |
2. 城市废墟 | 第41-42页 |
3. 舞蹈景观 | 第42-43页 |
(三) 景观式声音悲情隐喻 | 第43-48页 |
1. 叛逆音乐与创痛渲染 | 第43-45页 |
2. 模糊旁白与情绪建构 | 第45-46页 |
3. 诗意独白与绝望表述 | 第46-48页 |
四、娄烨电影悲剧性的文化审思 | 第48-58页 |
(一) 现代症候下的都市镜像 | 第48-51页 |
1. 现代都市的文明隐忧 | 第48-50页 |
2. 底层群体的艰难境遇 | 第50-51页 |
(二) 身体觉醒下的女性思考 | 第51-54页 |
1. 身份抗争与话语重构 | 第51-53页 |
2. 肉体陨灭与精神自由 | 第53-54页 |
(三) 悲剧意识下的诗意表达 | 第54-58页 |
1. 超越理想的生命反抗 | 第54-55页 |
2. 暴烈欲望的静谧回归 | 第55-56页 |
3. 真实“审丑”的诗意场域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附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