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水杨酰肼衍生物Ni(II)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模拟脲酶的催化活性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5页
    1.1 酰肼类化合物的概述第12-17页
        1.1.1 酰肼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第12-13页
        1.1.2 酰肼类化合物的配位能力第13-14页
        1.1.3 酰肼类化合物的制备第14-15页
        1.1.4 酰肼类化合物的应用第15-17页
    1.2 脲酶的概述第17-23页
        1.2.1 脲酶的存在及发现第17页
        1.2.2 脲酶的特性第17-20页
        1.2.3 脲酶的应用第20-23页
        1.2.4 脲酶模拟研究与发展概况第23页
    1.3 课题设计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N-(3-苯甲酰丙烯酰基)水杨酰肼及其镍(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25-42页
    2.1 合成路线第25-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29页
        2.2.1 实验药品第26页
        2.2.2 实验仪器第26页
        2.2.3 配体N-(3-苯甲酰丙烯酰基)水杨酰肼的制备第26-28页
        2.2.4 N-(3-苯甲酰丙烯酰基)水杨酰肼镍(Ⅱ)金属配合物的制备第28页
        2.2.5 X-Ray晶体结构的测定第28-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41页
        2.3.1 红外光谱分析第29页
        2.3.2 核磁共振分析第29-30页
        2.3.3 镍金属配合物在甲醇中的稳定性分析第30-31页
        2.3.4 镍金属配合物的热重分析第31-32页
        2.3.5 晶体结构分析第32-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N-(3-苯甲酰丙烯酰基)4甲基水杨酰肼及其镍(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2-62页
    3.1 合成路线第42-43页
    3.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3.2.1 实验药品第43页
        3.2.2 实验仪器第43页
        3.2.3 配体N-(3-苯甲酰丙烯酰基)4甲基水杨酰肼的合成第43-44页
        3.2.4 N-(3-苯甲酰丙烯酰基)4甲基水杨酰肼镍(Ⅱ)金属配合物的制备第44页
        3.2.5 X-Ray晶体结构的测定第44-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60页
        3.3.1 红外光谱分析第46页
        3.3.2 核磁共振分析第46-47页
        3.3.3 镍金属配合物在甲醇中的稳定性分析第47-48页
        3.3.4 镍金属配合物的热重分析第48-49页
        3.3.5 晶体结构分析第4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N-(α-呋喃甲酰基)水杨酰肼及其镍(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62-80页
    4.1 合成路线第62-63页
    4.2 实验部分第63-66页
        4.2.1 实验药品第63页
        4.2.2 实验仪器第63页
        4.2.3 配体N-(α-呋喃甲酰基)水杨酰肼的合成第63-64页
        4.2.4 N-(α-呋喃甲酰基)水杨酰肼镍(Ⅱ)金属配合物的制备第64页
        4.2.5 X-Ray晶体结构的测定第64-6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6-79页
        4.3.1 红外光谱分析第66页
        4.3.2 核磁共振分析第66页
        4.3.3 镍金属配合物在甲醇中的稳定性分析第66-68页
        4.3.4 镍金属配合物的热重分析第68-69页
        4.3.5 晶体结构分析第69-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镍金属配合物的脲酶模拟活性研究第80-96页
    5.1 实验部分第81-84页
        5.5.1 实验药品第81页
        5.5.2 实验仪器第81页
        5.5.3 实验试剂的配制第81-82页
        5.5.4 实验步骤第82-84页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4-95页
        5.2.1 铵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第85页
        5.2.2 配合物活力的测定结果讨论第85-86页
        5.2.3 配合物Km值的测定结果讨论第86-89页
        5.2.4 配合物最佳pH值的测定结果讨论第89-92页
        5.2.5 镍金属配合物最适温度的测定结果讨论第92-95页
    5.3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结论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相氮化碳的官能化及其应用
下一篇:石墨相氮化碳结构调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