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前言 | 第11-12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1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2.1 我国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2.2 “球感”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2.2.1 有关球感概念的研究 | 第14页 | 
| 2.2.2 球感的特点及作用研究 | 第14-15页 | 
| 2.3 有关“乒乓球球感”概念及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 2.3.1 乒乓球球感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2.3.2 乒乓球球感的特点及作用研究 | 第16-17页 | 
| 2.4 有关乒乓球运动员选材及乒乓球球感指标的研究 | 第17-18页 | 
| 2.4.1 关于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现状研究 | 第17页 | 
| 2.4.2 有关乒乓球球感选材指标的研究 | 第17-18页 | 
| 2.5 文献小结 | 第18-19页 | 
| 2.5.1 有关选材研究不够深入 | 第18页 | 
| 2.5.2 统计指标不够具体详细 | 第18页 | 
| 2.5.3 纸笔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 第18-19页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6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 3.2.2 专家访谈法 | 第19-20页 |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20-21页 | 
| 3.2.4 测量测试法 | 第21-25页 |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25页 | 
| 3.2.6 逻辑分析法 | 第25-26页 | 
| 3.3 研究工作流程 | 第26页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6-59页 | 
| 4.1 乒乓球运动员球感的生理机制 | 第26-27页 | 
| 4.2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7-40页 | 
| 4.2.1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7-28页 | 
| 4.2.2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测定指标内容的筛选 | 第28-40页 | 
| 4.3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球感各项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40-44页 | 
| 4.4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指标的预测实验数据分析 | 第44-45页 | 
| 4.5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指标测试有效指标的筛选 | 第45-53页 | 
| 4.5.1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心理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45-48页 | 
| 4.5.2 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48-51页 | 
| 4.5.3 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专项技术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51-53页 | 
| 4.6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有效指标的成绩预测分析 | 第53-55页 | 
| 4.7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典型指标权重及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 4.8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典型有效指标测试数据分析及评价标准 | 第56-59页 | 
| 4.8.1 单项球感有效评价指标的数据分析 | 第56-57页 | 
| 4.8.2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有效指标的评价标准 | 第57页 | 
| 4.8.3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评价应用示例分析 | 第57-58页 | 
| 4.8.4 广东省少年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球感综合评价标准 | 第58-59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9-62页 | 
| 5.1 结论 | 第59-60页 | 
| 5.2 建议 | 第60-62页 | 
| 6 致谢 | 第62-63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8 附录 | 第65-75页 | 
|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