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2页 |
1.2.1 数字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数字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及提高稳定性的措施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2 数字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建模 | 第14-24页 |
2.1 数字控制系统简介 | 第14-18页 |
2.1.1 采样器环节 | 第15-16页 |
2.1.2 零阶保持器环节 | 第16-17页 |
2.1.3 延迟环节 | 第17-18页 |
2.1.4 A\D与D\A环节 | 第18页 |
2.2 数字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概述 | 第18-20页 |
2.3 数字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模型建立与开环传递函数推导 | 第20-23页 |
2.3.1 数字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框图 | 第20-21页 |
2.3.2 带星号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 第21-22页 |
2.3.3 开环传递函数的推导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数字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稳定条件分析 | 第24-35页 |
3.1 s平面到z平面的映射 | 第24-26页 |
3.1.1 s左半平面到z平面的映射 | 第24-25页 |
3.1.2 主带和次带 | 第25-26页 |
3.2 开环传递函数分析 | 第26-29页 |
3.2.1 -π线穿越情况分析 | 第26-27页 |
3.2.2 不同角频率区间下-π线穿越情况分析 | 第27-29页 |
3.3 稳定判据的推导 | 第29-34页 |
3.3.1 判稳原则 | 第30页 |
3.3.2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右半平面极点的求取 | 第30-32页 |
3.3.3 系统稳定性判据的推导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基于稳定判据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参数优化设计 | 第35-49页 |
4.1 LCL滤波器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35-37页 |
4.1.1 逆变器侧滤波电感L1与网侧滤波电感L2之和的要求 | 第35-36页 |
4.1.2 滤波电容C的设计要求 | 第36页 |
4.1.3 谐振角频率ω_(res)设计要求 | 第36-37页 |
4.2 考虑电网阻抗变化的参数设计思路 | 第37-39页 |
4.2.1 ω_(res)<π/(3T_(sa))时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4.2.2 ω_(res)=π/(3T_(sa))时情况 | 第38页 |
4.2.3 ω_(res)>π/(3T_(sa))时设计思路 | 第38-39页 |
4.3 设计实例 | 第39-47页 |
4.3.1 仿真分析与验证 | 第41-45页 |
4.3.2 实验验证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一种针对不稳定点的陷波器补偿措施 | 第49-59页 |
5.1 补偿思路的提出 | 第49页 |
5.2 陷波器滞后分析 | 第49-53页 |
5.2.1 典型滞后环节分析 | 第49-50页 |
5.2.2 陷波器环节分析 | 第50-52页 |
5.2.3 陷波器离散化方法 | 第52-53页 |
5.3 设计实例 | 第53-58页 |
5.3.1 设计思路 | 第53页 |
5.3.2 仿真分析与验证 | 第53-56页 |
5.3.3 实验验证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总结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 | 第66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6页 |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专业实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