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进展第13-15页
        1.2.1 生态敏感性第13页
        1.2.2 生态敏感区第13-14页
        1.2.3 山地城市生态第14-15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页
    1.4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6-19页
        1.5.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5.2 研究框架第17-19页
2 生态敏感区理论第19-25页
    2.1 生态敏感区概念第19页
        2.1.1 生态敏感性第19页
        2.1.2 生态敏感的成因第19页
        2.1.3 生态敏感区第19页
    2.2 相关理论研究第19-20页
        2.2.1 环境敏感区第19页
        2.2.2 生态脆弱区第19-20页
        2.2.3 生态系统平衡第20页
        2.2.4 生态服务功能第20页
    2.3 生态敏感区分类第20-22页
        2.3.1 生态敏感区分类原则第20页
        2.3.2 生态敏感区分类依据第20-21页
        2.3.3 生态敏感区分类途径第21-22页
    2.4 城市生态敏感区第22-23页
        2.4.1 概念内涵第22页
        2.4.2 生态敏感区与城市发展第22-23页
    2.5 小结第23-25页
3 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特征与问题第25-31页
    3.1 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原因第25-26页
        3.1.1 地质地貌第25页
        3.1.2 水文气候第25-26页
        3.1.3 城市开发建设第26页
    3.2 山地城市生态敏感特征第26-27页
        3.2.1 敏感的复杂性第26页
        3.2.2 敏感的动态性第26-27页
        3.2.3 敏感的系统性第27页
    3.3 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分类第27-28页
    3.4 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存在的问题第28-29页
        3.4.1 生态环境问题第28页
        3.4.2 规划思路问题第28-29页
    3.5 小结第29-31页
4 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策略第31-55页
    4.1 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总体策略第31-32页
        4.1.1 规划理念——适应自然过程的规划思路第31页
        4.1.2 规划逻辑——区域分异的逻辑第31页
        4.1.3 规划布局——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第31-32页
        4.1.4 规划功能——发挥山地生态服务功能第32页
    4.2 山坡地规划策略第32-36页
        4.2.1 山坡地生态敏感机制分析第32页
        4.2.2 山坡地规划利用经验第32-34页
        4.2.3 山坡地规划利用策略第34-36页
    4.3 沟谷地规划策略第36-47页
        4.3.1 沟谷地生态敏感机制分析第36-37页
        4.3.2 沟谷地规划利用经验第37-46页
        4.3.3 沟谷地规划利用策略第46-47页
    4.4 滨水区规划策略第47-53页
        4.4.1 滨水区生态敏感机制分析第47-48页
        4.4.2 滨水区规划利用经验第48-52页
        4.4.3 滨水区生态规划策略第52-53页
    4.5 小结第53-55页
5 山地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实证研究——以泸水市为例第55-75页
    5.1 研究概况第55-56页
        5.1.1 泸水概况第55-56页
        5.1.2 研究范围第56页
        5.1.3 研究意义第56页
    5.2 泸水市生态敏感特征第56-64页
        5.2.1 泸水市生态敏感因素第56-62页
        5.2.2 生态环境特征与发展的总体诊断第62-63页
        5.2.3 泸水市生态敏感区分类第63-64页
    5.3 泸水市生态敏感区规划策略第64-74页
        5.3.1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第64-66页
        5.3.2 中心城区山坡地规划策略第66-67页
        5.3.3 中心城区沟谷地规划策略第67页
        5.3.4 中心城区滨江区规划策略第67-74页
    5.4 小结第74-75页
6 结语与展望第75-79页
    6.1 结语第75-77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7-79页
致谢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第85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资产导向的社区更新规划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草花街社区为例
下一篇: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巴渝历史城镇适应性保护与发展--以重庆市丰盛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