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基于TPFM和MPC的汽车经济型巡航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30页
        1.2.1 巡航系统安全距离模型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2 车辆燃油消耗模型研究现状第19-23页
        1.2.3 汽车经济型巡航技术研究现状第23-26页
        1.2.4 巡航控制方法研究现状第26-29页
        1.2.5 研究现状总结第29-30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30-31页
    1.4 技术路线第31页
    1.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2章 汽车经济型巡航系统结构设计及系统动力学建模第32-44页
    2.1 经济型巡航系统结构设计第32-37页
        2.1.1 经济型巡航系统总体方案第33-35页
        2.1.2 经济型巡航系统关键技术第35-37页
    2.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第37-43页
        2.2.1 车辆动力学模型第37-38页
        2.2.2 车间纵向动力学模型第38-43页
    2.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基于TPFM油耗模型的经济车速规划算法第44-72页
    3.1 瞬态油耗模型建模分析第44-45页
    3.2 建模数据及数据预处理第45-49页
        3.2.1 建模数据第45-46页
        3.2.2 数据预处理第46-49页
        3.2.3 模型所需参数估计第49页
    3.3 TPFM油耗模型的建立第49-58页
        3.3.1 多项式油耗模型第50页
        3.3.2 BIC信息量准则第50-52页
        3.3.3 基于BIC的稳态油耗模型评估第52-57页
        3.3.4 油耗模型的瞬态修正第57-58页
    3.4 TPFM油耗模型验证第58-64页
        3.4.1 瞬态修正模块验证第60-61页
        3.4.2 模型整体验证第61-64页
    3.5 经济车速优化系统的构建第64-67页
        3.5.1 动态规划算法第64-66页
        3.5.2 经济车速优化控制系统结构第66-67页
    3.6 基于TPFM油耗模型的经济车速规划算法第67-70页
        3.6.1 平直道路车速优化第67-68页
        3.6.2 坡道经济车速规划第68-70页
    3.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4章 基于可变权重MPC的经济型巡航系统控制算法研究第72-98页
    4.1 基于MPC的经济型巡航控制器系统第72-76页
        4.1.1 MPC控制理论第72-74页
        4.1.2 经济型巡航控制器结构第74-75页
        4.1.3 经济型巡航系统控制对象第75-76页
    4.2 经济型巡航系统性能指标设计第76-81页
        4.2.1 经济型巡航系统控制目标第76-80页
        4.2.2 性能指标的代价函数和约束条件设计第80-81页
    4.3 基于车间运动状态的权重调整策略第81-86页
    4.4 经济型巡航系统预测优化问题的推导第86-91页
        4.4.1 运动状态的预测型转化第86-88页
        4.4.2 代价函数与约束条件的预测型转化第88-89页
        4.4.3 预测优化问题的建立第89-91页
    4.5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应用处理第91-95页
        4.5.1 基于反馈校正的预测模型第92-94页
        4.5.2 基于松弛因子的非可行解处理第94-95页
    4.6 本章小结第95-98页
第5章 经济型巡航控制系统实验分析第98-118页
    5.1 经济车速规划算法验证第98-106页
        5.1.1 基于Matlab/Carsim的仿真实验设计第98-100页
        5.1.2 坡道验证第100-104页
        5.1.3 真实道路验证第104-106页
    5.2 基于可变权重MPC的经济型巡航系统控制算法实验分析第106-116页
        5.2.1 联合仿真实验设计第106-107页
        5.2.2 实验结果分析第107-116页
    5.3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20页
    6.1 全文总结第118-119页
    6.2 研究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2-134页
后记和致谢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油机凸轮驱动式液压可变气门机构设计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混合材料白车身轻量化多目标协同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