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昆虫共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概述 | 第16-37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昆虫共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第16-28页 |
1.2.1 多肽类化合物 | 第17-19页 |
1.2.2 萜类化合物 | 第19-21页 |
1.2.3 醌酮类化合物 | 第21-23页 |
1.2.4 内酯类化合物 | 第23-25页 |
1.2.5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25-26页 |
1.2.6 其它类化合物 | 第26-28页 |
1.3 昆虫共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总结、展望以及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7页 |
第二章 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内共生真菌及其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37-56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材料和仪器 | 第38-42页 |
2.2.1 菌株来源 | 第38页 |
2.2.2 仪器与试剂 | 第38-39页 |
2.2.2.1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2.2.2.2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2.2.3 供试致病细菌和酵母菌 | 第39-40页 |
2.2.4 培养基 | 第40-42页 |
2.2.4.1 分离培养基 | 第40-41页 |
2.2.4.2 纯化培养基 | 第41页 |
2.2.4.3 培养与发酵培养基 | 第41页 |
2.2.4.4 供试菌活性测试培养基 | 第41-4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2.3.1 白蚁共生真菌菌株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42-43页 |
2.3.1.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42页 |
2.3.1.2 菌株的鉴定 | 第42-43页 |
2.3.2 真菌内共生细菌的鉴定 | 第43-44页 |
2.3.3 菌株次级代谢物的制备 | 第44页 |
2.3.4 菌株次级代谢物的抗细菌活性测试 | 第4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2.4.1 黑翅土白蚁内共生真菌菌种的多样性 | 第45-49页 |
2.4.2 真菌内共生细菌的多样性研究 | 第49页 |
2.4.3 真菌次级代谢物的活性测试 | 第49-51页 |
2.5 总结与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第三章 三种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内共生真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 | 第56-81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3.2.1 材料 | 第57-58页 |
3.2.1.1 菌株来源 | 第57-58页 |
3.2.1.2 供试种子和致病菌 | 第58页 |
3.3.1.3 培养基 | 第58页 |
3.2.2 仪器与试剂 | 第5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3.3.1 目标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第58-59页 |
3.3.2 目标菌株的初步分类鉴定 | 第59页 |
3.3.3 目标菌株的大量发酵 | 第59-60页 |
3.3.4 目标菌株粗提物及其化合物的活性测定 | 第60-61页 |
3.3.4.1 抗细菌活性测试 | 第60页 |
3.3.4.2 抗真菌活性测试 | 第60页 |
3.3.4.3 除草活性测试 | 第60-61页 |
3.3.5 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6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61-74页 |
3.4.1 目标菌株的鉴定 | 第61-66页 |
3.4.1.1 目标菌株BYCDW4的鉴定 | 第61-63页 |
3.4.1.2 目标菌株BYSTW3的鉴定 | 第63-64页 |
3.4.1.3 目标菌株BYCDW8的鉴定 | 第64-66页 |
3.4.2 目标菌株BYSTW3粗提物的活性测试 | 第66-67页 |
3.4.2.1 抗细菌活性测试 | 第66页 |
3.4.2.2 抗真菌活性测试 | 第66-67页 |
3.4.2.3 除草活性测试 | 第67页 |
3.4.3 活性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67-72页 |
3.4.3.1 目标菌株BYCDW4的活性代谢物的鉴定 | 第67-69页 |
3.4.3.2 目标菌株BYSTW3的活性代谢物的鉴定 | 第69-70页 |
3.4.3.3 目标菌株BYCDW8的活性代谢物的鉴定 | 第70-72页 |
3.4.4 目标菌株BYCDW4活性代谢物的抗细菌活性测试 | 第72-73页 |
3.4.5 目标菌株BYSTW3活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 第73-74页 |
3.4.5.1 抗细菌活性测试 | 第73页 |
3.4.5.2 除草活性测试 | 第73-74页 |
3.4.6 目标菌株BYCDW8粗提物和活性代谢产物的抗细菌活性测试 | 第74页 |
3.5 总结与讨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第四章 中华纺织娘肠道共生真菌Curvularia verruculosa FZNCD-1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 第81-92页 |
4.1 引言 | 第81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81-82页 |
4.2.1 菌株来源 | 第81-82页 |
4.2.2 供试植物致病真菌 | 第82页 |
4.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2页 |
4.2.4 培养基 | 第8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4.3.1 目标菌株FZNCD-1的分离、纯化 | 第82-83页 |
4.3.2 目标菌株FZNCD-1的鉴定 | 第83页 |
4.3.2.1 形态学鉴定 | 第83页 |
4.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83页 |
4.3.3 目标菌株FZNCD-1粗提物的抗真菌活性测试 | 第83-84页 |
4.3.4 目标菌株FZNCD-1的扩大培养 | 第84页 |
4.3.5 目标菌株FZNCD-1的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84页 |
4.3.6 目标菌株FZNCD-1的单体化合物的植物致病真菌抑制活性测试 | 第84-85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85-89页 |
4.4.1 目标菌株FZNCD-1的鉴定 | 第85-86页 |
4.4.1.1 形态学鉴定 | 第85页 |
4.4.1.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85-86页 |
4.4.2 目标菌株FZNCD-1粗提物的抗真菌活性测试 | 第86-87页 |
4.4.3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87-88页 |
4.4.4 次级代谢产物的抗真菌活性测试 | 第88-89页 |
4.5 总结与讨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附录1: 文章中涉及的株菌DNA序列 | 第92-94页 |
附录2: 新天然产物图谱 | 第94-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