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3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 谍战剧研究 | 第13-15页 |
2. 反派角色研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7-19页 |
1. 人物形象、反派角色的理论 | 第17-18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3. 文本分析法 | 第18-19页 |
一、新世纪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政治类型 | 第19-28页 |
(一) 谍战剧及反派角色的定义 | 第19-20页 |
(二) 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形象类型 | 第20-23页 |
1. 国民党间谍 | 第20-21页 |
2. 日军间谍 | 第21-22页 |
3. 汪伪间谍 | 第22页 |
4. 一般犯罪间谍 | 第22-23页 |
(三) 国产谍战剧不同类型反派角色走红的原因 | 第23-28页 |
1. 反派角色的真实人格塑造 | 第23-24页 |
2. 反派角色的悲剧命运呈现 | 第24-25页 |
3. 反派角色的现实处境效应 | 第25-26页 |
4. 观众对反派角色的体验式身份认同 | 第26-28页 |
二、新世纪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叙事功能 | 第28-35页 |
(一) 平衡者:正面人物的对立面 | 第28-31页 |
1. 正反角色的友好关系 | 第28-29页 |
2. 正反角色的敌对关系 | 第29-31页 |
(二) 揭秘者:情节走向的决定者 | 第31-33页 |
1. 制造困局促动正面人物行动 | 第31页 |
2. 悬而未决的矛盾点深入剧情 | 第31-33页 |
(三) 博弈者:主题表达的暧昧化 | 第33-35页 |
1. 正义表面上战胜邪恶 | 第33页 |
2. 正义实质上混同邪恶 | 第33-35页 |
三、新世纪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的价值表达 | 第35-49页 |
(一) 反派角色的政治还原 | 第36-40页 |
1. 对政治信仰的执着 | 第36-38页 |
2. 对世界和平的追求 | 第38-39页 |
3. 对他人信仰的尊重 | 第39-40页 |
(二) 反派角色的人性诉求 | 第40-46页 |
1. 对金钱物质的崇尚 | 第40-42页 |
2. 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 第42-44页 |
3. 对家庭亲情的关爱 | 第44-46页 |
(三) 反派角色价值还原的原因 | 第46-49页 |
1. 和平时期的政治宽容 | 第46-47页 |
2. 消费文化的商业诉求 | 第47-49页 |
四、新世纪国产谍战剧中反派角色塑造的文化症结 | 第49-54页 |
(一) 人物塑造的尴尬 | 第49-50页 |
1. 正面角色过于僵化 | 第49页 |
2. 反派角色过于鲜活 | 第49-50页 |
(二) 社会信仰的尴尬 | 第50-53页 |
1. 以“真实”为卖点 | 第50-51页 |
2. 以“另类”为趣味 | 第51-52页 |
3. 以“角儿”为偶像 | 第52-53页 |
(三) 影视政策的尴尬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附录: 2005年以来国产谍战题材剧重要作品一览表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