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5-19页 |
第一部分:亚临床甲减母鼠的胎/仔鼠脑发育过程中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 | 第19-45页 |
1 前言 | 第19-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 第23-25页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23页 |
2.2.2 实验动物处理 | 第23-25页 |
2.3 大鼠血清甲状腺功能测定 | 第25页 |
2.4 miRNA芯片检测 | 第25-27页 |
2.4.1 总RNA抽提 | 第25-26页 |
2.4.2 RNA的纯度鉴定以及含的测定 | 第26页 |
2.4.3 靶标制备 | 第26-27页 |
2.5 芯片结果分析 | 第27页 |
2.6 实时定量PCR | 第27-30页 |
2.6.1 miRNAs实时定量PCR检测 | 第27-29页 |
2.6.2 靶基因实时定量PCR检测 | 第29-30页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30-31页 |
3 结果 | 第31-41页 |
3.1 孕鼠血清TSH及TT4水平比较 | 第31页 |
3.2 亚临床甲减组与正常组相比表达差异的miRNA芯片图谱 | 第31-35页 |
3.3 甲减组与亚临床甲减组相比表达差异的miRNA芯片图谱 | 第35-36页 |
3.4 亚临床甲减与正常组相比表达差异的miRNAs实时定量验证 | 第36-38页 |
3.5 差异表达的miRNA靶基因实时定量验证 | 第38页 |
3.6 差异表达的miRNAs靶基因GO和KEGGpathway分析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5 结论 | 第44-45页 |
第二部分:miR-125b-5p在甲减母鼠后代脑组织的表达及在去甲状腺素培养的C17.2神经干细胞中的作用 | 第45-77页 |
1 前言 | 第45-4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7-6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7-51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47页 |
2.1.2 细胞系:HEK293、C17.2 | 第47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2.1.5 主要溶液及试剂的配置 | 第49-5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1-60页 |
2.2.1 动物造模及标本制备 | 第51页 |
2.2.2 甲减母鼠miRNA芯片检测 | 第51页 |
2.2.3 Real time PCR检测miR-125b-5p及靶基因STAT3 mRNA表达 | 第51-53页 |
2.2.4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胎鼠脑组织STAT3蛋白表达 | 第53页 |
2.2.5 pMIR-GLO-STAT3质粒构建 | 第53-57页 |
2.2.6 HEK293细胞的培养、转染、萤光素酶检测 | 第57-58页 |
2.2.7 C17.2神经干细胞培养、鉴定及转染 | 第58-59页 |
2.2.8 转染后细胞miR-125b-5p、STAT3、TUBB3、GFAP mRNA实时定量检测 | 第59页 |
2.2.9 STAT3总蛋白磷酸化蛋白检测 | 第59页 |
2.2.10 转染后细胞CCK-8检测增殖 | 第59-60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60-61页 |
3 结果 | 第61-69页 |
3.1 甲减母鼠E13天仔鼠芯片结果 | 第61页 |
3.2 甲减母鼠后代miR-125b-5p和STAT3 mRNA表达量 | 第61-62页 |
3.3 甲减母鼠后代STAT3总蛋白检测结果 | 第62-63页 |
3.4 质粒结果 | 第63页 |
3.5 萤光素酶检测结果 | 第63-64页 |
3.6 C17.2神经干细胞鉴定 | 第64页 |
3.7 阴离子交换树脂对血清中甲状腺激素清除影响 | 第64-65页 |
3.8 正常组和去甲状腺激素培养C17.2细胞转染miR-125b-5p mimics STAT3 mRNA表达量检测 | 第65页 |
3.9 C17.2细胞转然后STAT3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结果 | 第65-66页 |
3.10 去甲状腺激素培养C17.2神经干细胞分化变化 | 第66-67页 |
3.11 转染miR-125b-5p mimics对细胞分化的影响 | 第67页 |
3.12 去甲状腺激素培养对C17.2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7-68页 |
3.13 转染miR-125b-5p mimics对C17.2增殖影响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6页 |
5 结论 | 第76-77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综述 | 第8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个人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