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导言 | 第6-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6-7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认罪认罚制度运行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2-20页 |
第一节 认罪认罚制度提出的历史背景 | 第12-13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出台 | 第12页 |
二、犯罪类型的改变与案多人少矛盾的加剧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认罪认罚制度的程序价值 | 第13-15页 |
一、引发对公正价值追求多维度的思考 | 第13-14页 |
二、有利于提高公诉效率和审判效率 | 第14页 |
三、有利现检察机关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5-17页 |
一、刑事普通程序“简化审” | 第15-16页 |
二、简易程序 | 第16页 |
三、速裁程序 | 第16-17页 |
第四节 域外辩诉交易制度之伤 | 第17-20页 |
一、无法保证认罪的自愿性 | 第18页 |
二、辩护律师、检察官、法官压迫被告人权利,法庭丧失对抗性基础 | 第18-19页 |
三、不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认罪认罚制度在公诉部门运行情况考察 | 第20-31页 |
第一节 本区适用认罪认罚案件概述 | 第20-23页 |
一、被害人(家属)反对 | 第20-21页 |
二、犯罪嫌疑人反对 | 第21页 |
三、辩护律师不同意进而导致犯罪嫌疑人反对 | 第21-22页 |
四、案件事实复杂,牵涉面较多,不宜量刑 | 第22页 |
五、单位犯罪中,对单位不适用认罪认罚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适用认罪认罚制度的现实效益 | 第23-27页 |
一、有利于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供述 | 第23-24页 |
二、对于证据有瑕疵的案件,有利于提高审查效率 | 第24-26页 |
三、有利于有效行使检察权中的量刑建议权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公诉阶段适用过程中突显的问题 | 第27-31页 |
一、增加公诉人的工作量,反而使司法效率低下 | 第28-29页 |
二、检法量刑不一,损害司法机关的威信 | 第29页 |
三、部分法律援助律师未能切实履行辩护职责 | 第29页 |
四、绝对确定的刑期,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出现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 第31-36页 |
第一节 问题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一、制度设计未考虑发挥公诉部门的主观能动性 | 第31页 |
二、检察机关缺乏系统的量刑指导意见 | 第31-32页 |
三、对值班律师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 第32页 |
四、牺牲被害人的部分权利换取适用率 | 第32页 |
第二节 完善相关措施,保障制度实施 | 第32-36页 |
一、合理减负,利用智慧检务平台,提高适用率和适用积极性 | 第32-33页 |
二、优化相应量刑指南,利用大数据辅助量刑 | 第33-34页 |
三、完善辩护律师参与制度,设立相关考核措施 | 第34-35页 |
四、注重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