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工艺论文

Cu-Al接线端子结构优化与激光熔钎焊接工艺研发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铜铝异种金属焊接研究现状第13-22页
        1.2.1 固态焊接技术第13-16页
        1.2.2 钎焊技术第16-19页
        1.2.3 熔化焊技术第19-20页
        1.2.4 熔钎焊技术第20-22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Cu-Al接线端子结构工艺优化和焊接性分析第24-40页
    2.1 Cu-Al接线端子结构优化第24-27页
        2.1.1 Cu-Al接线端子摩擦焊结构分析第24-25页
        2.1.2 Cu-Al接线端子结构优化设计第25-27页
    2.2 铜铝异种金属激光焊接工艺性分析第27-33页
        2.2.1 激光焊接基本原理第27-28页
        2.2.2 铜铝异种金属激光焊接性分析第28-31页
        2.2.3 Cu-Al接线端子优化工艺设计第31-32页
        2.2.4 关键技术问题和技术路线第32-33页
    2.3 试验方案第33-34页
        2.3.1 焊接母材第33-34页
        2.3.2 中间层材料第34页
    2.4 试验设备及方法第34-37页
        2.4.1 焊接母材预处理设备第34-35页
        2.4.2 激光焊接设备第35-36页
        2.4.3 分析设备第36-37页
    2.5 本章小结第37-40页
第三章 铜表面激光织构预处理工艺研究第40-48页
    3.1 织构工艺下铜表面状态分析第40-42页
    3.2 织构后铜表面红外激光吸收机制研究第42-45页
        3.2.1 铜表面红外吸收率测试第42-43页
        3.2.2 铜表面红外激光吸收机制第43-45页
    3.3 铜表面红外激光吸收率影响因素第45-46页
        3.3.1 织构深度第45页
        3.3.2 织构表面粗糙度第45-46页
        3.3.3 织构表面氧化物的生成第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铜铝激光熔钎搭接焊工艺研究与性能分析第48-64页
    4.1 铜-铝激光熔钎搭接焊焊接工艺研究第48-53页
        4.1.1 功率对铜-铝激光熔钎搭接焊焊缝成形的影响第48-50页
        4.1.2 焊接速度对铜-铝激光熔钎搭接焊焊缝成形的影响第50-51页
        4.1.3 离焦量对铜-铝激光熔钎搭接焊焊缝成形的影响第51-53页
    4.2 铜-中间层-铝激光熔钎搭接焊焊接工艺研究第53-54页
        4.2.1 铜-银箔-铝激光熔钎搭接焊工艺研究第53页
        4.2.2 铜-镀银层-铝激光搭接焊工艺研究第53-54页
    4.3 铜-银-铝激光熔钎搭接焊接头性能及组织分析第54-60页
        4.3.1 接头抗拉强度分析第54-55页
        4.3.2 接头电阻率分析第55-56页
        4.3.3 接头显微硬度分析第56页
        4.3.4 接头显微组织分析第56-60页
        4.3.5 接头断口分析第60页
    4.4 铜-银-铝激光熔钎搭接焊接头连接机制第60-62页
        4.4.1 铜-银-铝激光熔钎搭接焊焊接过程第60-61页
        4.4.2 接头抗拉强度影响因素第61-62页
        4.4.3 接头电阻率影响因素第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Cu-Al接线端子激光焊接数值模拟第64-80页
    5.1 基于SYSWELD的焊接数值模拟方法简介第64-65页
    5.2 Cu-Al接线端子激光熔钎搭接焊有限元模型第65-71页
        5.2.1 端子实体模型建立及有限元网格划分第65-66页
        5.2.2 激光焊接热源模型选择和校核第66-69页
        5.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第69-70页
        5.2.4 装夹条件第70-71页
    5.3 模拟结果分析第71-78页
        5.3.1 Cu-Al接线端子激光焊接温度场模拟结果与分析第71-75页
        5.3.2 Cu-Al接线端子激光焊接应力场及变形模拟结果与分析第75-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6.1 总结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致谢第86-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智慧城市理念下旅游道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以肥东店中路为例
下一篇: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设计与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