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个人信息之界定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公民”的范围界定 | 第16-18页 |
一、外国人、无国籍人 | 第16-17页 |
二、死者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 | 第18-20页 |
一、“单法益”说 | 第18-19页 |
二、“多法益”说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及法律属性 | 第20-23页 |
一、隐私说 | 第20-21页 |
二、识别说 | 第21-22页 |
三、关联说 | 第22-23页 |
第四节 公民个人信息的数量认定 | 第23-26页 |
一、累计计算规则 | 第23-24页 |
二、比例合计法 | 第24-25页 |
三、等约计量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方式讨论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出售、提供行为之探讨 | 第26-30页 |
一、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讨论 | 第26-27页 |
二、出售、提供行为之认定 | 第27-28页 |
三、对主观目的的讨论 | 第28-30页 |
第二节 “窃取、其他方式非法获取”的认定 | 第30-34页 |
一、对“窃取”行为的理解 | 第30页 |
二、“以其他方式非法获取”的理解 | 第30-34页 |
第三章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定罪及量刑标准界定 | 第34-40页 |
一、“单层次”与“多层次”之争 | 第34-35页 |
二、情节严重的认定 | 第35-37页 |
三、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 | 第37-38页 |
四、区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其他相关罪名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