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立法质量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10-1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4 研究的内容第13-14页
    1.5 研究的方法第14-15页
2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属性和功能第15-27页
    2.1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概念第15-17页
        2.1.1 概念界定第15-16页
        2.1.2 基本特征第16-17页
    2.2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属性第17-21页
    2.3 我国刑法修正案的功能第21-25页
        2.3.1 目的功能第21-23页
        2.3.2 规范功能第23-24页
        2.3.3 社会功能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7页
3 我国刑法修正案立法质量的实证分析第27-42页
    3.1 我国刑法修正案立法的现状第27-31页
        3.1.1 修正主体第27-28页
        3.1.2 修正形式第28-29页
        3.1.3 修正频度第29页
        3.1.4 修正范围第29-30页
        3.1.5 修正内容第30-31页
    3.2 我国刑法修正案立法质量之检讨第31-37页
        3.2.1 立法质量的概念第31-32页
        3.2.2 与刑法典的内容不协调性第32-33页
        3.2.3 有些新增罪名极少适用第33-34页
        3.2.4 立法技术存在瑕疵第34-37页
    3.3 影响我国刑法修正案立法质量的原因第37-40页
        3.3.1 刑事立法观念的不科学性第37-38页
        3.3.2 制定主体立法能力的有限性第38-39页
        3.3.3 刑法修正案自身所具有的弊端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4 我国刑法修正案立法质量的提升路径第42-54页
    4.1 关于刑法修正案的立法观念第42-44页
        4.1.1 遵循所有立法活动的基本立法观念第42-43页
        4.1.2 坚持部门法立法活动的具体立法观念第43-44页
        4.1.3 贯彻刑事立法活动的特殊立法观念第44页
    4.2 关于刑法修正案的立法主体第44-47页
        4.2.1 国外刑法修正案制定主体的经验借鉴第45-46页
        4.2.2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制定主体的实效考察第46-47页
        4.2.3 全国人大作为制定主体的现实意义第47页
    4.3 关于刑法修正案的立法原则第47-50页
        4.3.1 罪刑均衡原则第48页
        4.3.2 平衡立法原则第48-49页
        4.3.3 理性立法原则第49-50页
    4.4 关于刑法修正案的立法技术第50-53页
        4.4.1 加强对刑事立法的系统性研究第51页
        4.4.2 适当考虑对空白罪状的合理运用第51-52页
        4.4.3 引入第三方主体进行立法技术评估第52-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被害人过错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下一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