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蔬菜园艺论文--绿叶菜类论文--莴苣(生菜)论文

莴苣基因组演化及莴苣叶绿色深浅基因的遗传克隆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语表第12-13页
第一章 莴苣基因组演化及基因表达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第13-83页
    1.1 前言第13-27页
        1.1.1 莴苣的起源与进化第13-17页
            1.1.1.1 莴苣的起源第13-14页
            1.1.1.2 莴苣的传播第14-15页
            1.1.1.3 莴苣栽培类型的多样性第15-16页
            1.1.1.4 莴苣的重要农艺性状第16-17页
        1.1.2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群体基因组学第17-20页
            1.1.2.1 群体结构与群体历史模拟研究第17-19页
            1.1.2.2 驯化过程中的基因组变化第19-20页
        1.1.3 复杂数量性状遗传解析的主要方法第20-24页
            1.1.3.1 连锁分析第20-22页
            1.1.3.2 关联分析第22-23页
            1.1.3.3 结合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解析复杂数量性状第23-24页
        1.1.4 转录组水平的基因表达数量性状位点研究第24-25页
        1.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7页
    1.2 材料和方法第27-36页
        1.2.1 植物材料与种植第27页
        1.2.2 RNA的提取与转录组测序第27页
        1.2.3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第27-28页
        1.2.4 基因型检测与缺失基因型填补第28页
        1.2.5 SNPs功能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第28-29页
        1.2.6 群体结构分析第29页
            1.2.6.1 系统发生树构建第29页
            1.2.6.2 主成分分析第29页
            1.2.6.3 群体结构分类第29页
        1.2.7 连锁不平衡分析第29-30页
        1.2.8 核苷酸多态性和群体分化指数计算第30页
        1.2.9 群体动态和进化历史分析第30-31页
        1.2.10 选择区域和渐渗区域分析第31-32页
        1.2.11 转录组分析第32-33页
        1.2.12 基因表达数量性状位点分析第33-34页
        1.2.13 基因表达调控网络构建第34-35页
        1.2.14 表型鉴定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35-36页
    1.3 结果和分析第36-79页
        1.3.1 转录组测序与SNP鉴定第36-41页
            1.3.1.1 转录组测序第36-37页
            1.3.1.2 SNP检测第37-39页
            1.3.1.3 SNP功能分析第39-40页
            1.3.1.4 SNP填补第40-41页
        1.3.2 莴苣存在明显的群体结构第41-47页
            1.3.2.1 系统发生树分析第41-42页
            1.3.2.2 主成分分析第42-45页
            1.3.2.3 群体结构分类第45-47页
        1.3.3 莴苣有较强的连锁不平衡第47-49页
        1.3.4 重构莴苣驯化历史第49-58页
        1.3.5 驯化改变了莴苣的核苷酸和基因表达多样性第58-61页
        1.3.6 人工选择和渐渗区段的鉴定第61-69页
            1.3.6.1 与胁迫、器官发育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在驯化过程中受到选择第61-65页
            1.3.6.2 与结球和茎膨大相关的基因在分化过程中受到选择第65-67页
            1.3.6.3 L.serriola是栽培莴苣渐渗片段的主要来源第67-69页
        1.3.7 全基因组基因表达数量性状位点的定位第69-72页
        1.3.8 花青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网络构建第72-76页
        1.3.9 莴苣叶色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76-79页
    1.4 讨论第79-83页
        1.4.1 构建莴苣全基因组的变异组和转录组图谱第79页
        1.4.2 莴苣的起源与分化第79-81页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莴苣中的应用第81页
        1.4.4 通过多组学快速鉴定候选基因第81-82页
        1.4.5 展望第82-83页
第二章 莴苣叶绿色深浅基因的遗传克隆第83-120页
    2.1 前言第83-87页
        2.1.1 植物叶色突变的分类和来源第83-84页
        2.1.2 植物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第84-86页
            2.1.2.1 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降解途径中的基因突变第84页
            2.1.2.2 叶绿体的分化与发育过程的相关基因突变第84-85页
            2.1.2.3 质-核信号调控途径中的基因突变第85页
            2.1.2.4 血红素合成调控途径相关基因的突变第85-86页
        2.1.3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应用价值第86页
        2.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86-8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87-94页
        2.2.1 植物材料第87页
        2.2.2 表型鉴定、光合色素的提取及测量第87-88页
            2.2.2.1 表型鉴定第87页
            2.2.2.2 光合色素的提取及测量第87-88页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8-90页
            2.2.3.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88页
            2.2.3.2 RNA混池和BSA分析第88-90页
            2.2.3.3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开发第90页
            2.2.3.4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GO富集分析第90页
        2.2.4 DNA提取、PCR反应体系及酶切体系第90页
        2.2.5 RNA提取、反转录以及qPCR第90-91页
        2.2.6 3 ’-RACE和TA克隆第91页
        2.2.7 候选基因遗传互补载体的构建第91-92页
        2.2.8 遗传转化第92页
        2.2.9 转基因植株的阳性鉴定第92页
        2.2.10 转基因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扩增第92-9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94-115页
        2.3.1 莴苣自然群体中叶绿色深浅变异第94-96页
        2.3.2 莴苣叶绿色深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第96-98页
        2.3.3 莴苣叶绿色深浅单基因分离群体第98-99页
        2.3.4 莴苣叶绿色深浅分离群体的BSR-Seq分析第99-101页
        2.3.5 莴苣叶绿色深浅位点的初定位第101-102页
        2.3.6 莴苣叶绿色深浅位点的精细定位第102-103页
        2.3.7 莴苣叶绿色深浅位点候选基因的鉴定第103-104页
        2.3.8 候选基因LsGLK的转基因互补验证第104-106页
        2.3.9 DNA转座子插入LsGLK基因并导致可变剪接第106-112页
        2.3.10 莴苣自然群体中叶绿色深浅变异与转座子显著关联第112-113页
        2.3.11 LsGLK基因突变的起源分析第113-115页
    2.4 讨论第115-120页
        2.4.1 利用GWAS和BSR-Seq在莴苣中进行基因定位第115-116页
        2.4.2 LsGLK是控制莴苣叶绿色深浅变异的主效基因第116-117页
        2.4.3 LsGLK对莴苣的营养品质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第117-118页
        2.4.4 转座子对植物表型的丰富变异具有重要贡献第118-119页
        2.4.5 后续工作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4页
附录 A第134-153页
    附录 A1 240份莴苣种质资源的转录组测序数据统计第134-144页
    附录 A2 附表第144-151页
        附表A2.1 图位克隆LsGLK基因的遗传标记信息第144-146页
        附表A2.2 功能验证LsGLK基因用到的引物第146-149页
        附表A2.3 莴苣转基因株系的插入位点及侧翼序列第149-151页
    附录 A3 主要实验步骤及体系第151-153页
        附录 A3.1 基因组DNA小样抽提法第151页
        附录 A3.2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第151-152页
        附录 A3.3 PCR产物的酶切第152-153页
附录 B第153-154页
    作者简介第153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3-154页
致谢第154-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菜类蔬菜蜡质基因和红色基因的遗传克隆与分析
下一篇:中国湖北省草莓和番茄灰葡萄孢对二甲酰亚胺类和苯甲酰胺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