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引言 | 第14-17页 |
1.2 轧制差厚板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1 轧制差厚板的介绍 | 第17页 |
1.2.2 轧制差厚板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金属板材成形极限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差厚板强化参数获取方法研究 | 第22-4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材料 | 第22-23页 |
2.3 DIC单向拉伸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2.3.1 DIC原理及设备介绍 | 第23页 |
2.3.2 DIC试验的准备 | 第23-24页 |
2.3.3 DIC试验的常规数据处理方法 | 第24-26页 |
2.3.4 DIC试验的颈缩区数据修正方法 | 第26-27页 |
2.4 差厚板单拉试样设计 | 第27-34页 |
2.4.1 设计方法 | 第27-33页 |
2.4.2 设计结果 | 第33-34页 |
2.5 差厚板单拉试样拉伸试验 | 第34-38页 |
2.5.1 试样准备 | 第34-35页 |
2.5.2 DIC应变测量结果 | 第35-38页 |
2.5.3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 第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差厚板的统一强化模型 | 第40-46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单一板厚强化模型的选取 | 第40-41页 |
3.3 统一强化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3.4 统一强化模型的试验验证 | 第42-45页 |
3.4.1 TRB帽形梁三点弯曲试验 | 第42-43页 |
3.4.2 TRB帽形梁弯曲数值模拟 | 第43-44页 |
3.4.3 结果对比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差厚板各向异性参数反求方法 | 第46-59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金属板材的各向异性 | 第46-49页 |
4.2.1 板材各向异性简介 | 第46-47页 |
4.2.2 各向异性与屈服准则的关系 | 第47-49页 |
4.3 参数反求方法研究 | 第49-51页 |
4.3.1 反求参数介绍 | 第49-50页 |
4.3.2 数学模型介绍 | 第50-51页 |
4.4 显微压痕试验及其有限元模拟 | 第51-56页 |
4.4.1 显微压痕试验 | 第51-53页 |
4.4.2 残留形貌测量 | 第53-54页 |
4.4.3 有限元模拟 | 第54-56页 |
4.5 反求方法验证 | 第56-58页 |
4.5.1 等厚板各向异性参数反求 | 第57页 |
4.5.2 反求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差厚板成形极限建立方法 | 第59-75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基于颈缩理论的成形极限计算方法 | 第59-62页 |
5.2.1 Swift分散性失稳准则 | 第59-60页 |
5.2.2 Hill集中性失稳准则 | 第60-61页 |
5.2.3 成形极限应变的推导计算 | 第61-62页 |
5.3 基于M-K模型的成形极限求解方法 | 第62-67页 |
5.3.1 M-K失稳理论简介 | 第62-63页 |
5.3.2 基于M-K模型的成形极限求解方法 | 第63-67页 |
5.4 等厚度高强钢板FLC的构建方法 | 第67-71页 |
5.4.1 不同屈服准则介绍 | 第67-69页 |
5.4.2 屈服准则对Swift和Hill失稳理论的影响 | 第69页 |
5.4.3 屈服准则对M-K模型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4 f0对M-K模型的影响 | 第70-71页 |
5.5 差厚板三维FLD的构建方法 | 第71-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