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4-15页 |
1.4.1 重点 | 第14页 |
1.4.2 难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我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 第15-28页 |
2.1 我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规范依据 | 第15-19页 |
2.1.1 我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规范依据总体情况 | 第15-16页 |
2.1.2 我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规范依据具体内容 | 第16-19页 |
2.2 监管主体及其职责划分 | 第19-23页 |
2.2.1 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 | 第20-22页 |
2.2.2 管道企业的安全管理职责 | 第22-23页 |
2.3 主要监管方式 | 第23-25页 |
2.3.1 事前监管:管道规划与建设 | 第23-24页 |
2.3.2 事中监管:运行监测与隐患排查 | 第24-25页 |
2.3.3 事后监管:事故处理与经验总结 | 第25页 |
2.4 责任承担制度 | 第25-28页 |
2.4.1 行政责任承担制度 | 第26页 |
2.4.2 民事责任承担制度 | 第26-27页 |
2.4.3 刑事责任承担制度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8-35页 |
3.1 现行油气管道安全监管规范依据的不足 | 第28-29页 |
3.1.1 立法不完备 | 第28页 |
3.1.2 缺乏配套法律制度 | 第28-29页 |
3.1.3 立法技术有待提升 | 第29页 |
3.2 监管主体监管职能定位不准 | 第29-31页 |
3.2.1 监督管理职能分散 | 第29-30页 |
3.2.2 监管权责不一致 | 第30页 |
3.2.3 监督管理职能冲突 | 第30-31页 |
3.3 监管方式亟待革新 | 第31-33页 |
3.3.1 监管方式缺乏程序规制 | 第31页 |
3.3.2 行政监管方式效率低 | 第31-32页 |
3.3.3 隐患排查方式缺乏制度保障 | 第32页 |
3.3.4 事故处理制度存在不足 | 第32-33页 |
3.4 责任承担制度不完善 | 第33-35页 |
3.4.1 行政部门责任不明确 | 第33页 |
3.4.2 民事责任承担制度不详尽 | 第33页 |
3.4.3 管道企业责任落实不到位 | 第33-35页 |
第4章 美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的实践与启示 | 第35-41页 |
4.1 美国油气管道监管的实践 | 第35-40页 |
4.1.1 美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 第35-39页 |
4.1.2 美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主体 | 第39-40页 |
4.2 美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实践我国的启示 | 第40-41页 |
4.2.1 立法方面 | 第40页 |
4.2.2 监管主体方面 | 第40-41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制度的建议 | 第41-45页 |
5.1 健全我国油气管道安全监管法律体系 | 第41-42页 |
5.1.1 推进能源领域基本法立法工作 | 第41页 |
5.1.2 推进《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修订、完善工作 | 第41-42页 |
5.1.3 出台相关配套实施制度 | 第42页 |
5.2 明确监管主体职能划分 | 第42-43页 |
5.2.1 整合部门职能 | 第42-43页 |
5.2.2 完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 第43页 |
5.3 革新监管理念与监管方式 | 第43-44页 |
5.3.1 革新监管理念 | 第43页 |
5.3.2 革新监管方式 | 第43-44页 |
5.4 完善责任承担制度 | 第44-45页 |
5.4.1 明确行政部门责任 | 第44页 |
5.4.2 细化民事责任规定 | 第44页 |
5.4.3 加强企业责任监督力度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5-4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