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言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六、论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自动投案”参考案例的选取依据 | 第14-18页 |
第一节 “自动投案”参考案例的现实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节 “自动投案”参考案例的争议梳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司法认定中实质性标准的重要地位 | 第18-37页 |
第一节 “讯问”的实质性标准符合自动投案本质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强制措施”的实质性标准符合自动投案本质 | 第21-24页 |
第三节 “形迹可疑”型自动投案的认定符合自动投案本质 | 第24-28页 |
第四节 经传唤后主动到案的视情形认定为自动投案 | 第28-33页 |
第五节 取保候审期间脱逃又主动归案的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司法认定中注重投案行为与投案意愿相结合 | 第37-51页 |
第一节 投案行为应当反映投案意愿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准备投案”等到案方式应当反映投案意愿 | 第40-43页 |
第三节 “现场待捕”型自动投案应当反映投案意愿 | 第43-45页 |
第四节 消极不作为“亲属参与”型自动投案应当反映投案意愿 | 第45-51页 |
第四章 “自动投案”认定标准之类型化思考 | 第51-55页 |
第一节 司法认定呈现出宽容化趋势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自动投案”认定标准的类型化结论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