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财产罪中财产性利益的研究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第一章 财产性利益概述 | 第16-27页 |
第一节 财产性利益的含义 | 第16-23页 |
一、我国刑法中财产的含义——以民法财产体系为参照 | 第16-19页 |
二、作为犯罪对象的财产性利益的形成 | 第19-20页 |
三、财产性利益的内涵与外延 | 第20-23页 |
第二节 财产性利益与相似概念的比较 | 第23-27页 |
一、财产性利益与虚拟财产 | 第23-26页 |
二、财产性利益与知识产权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财产性利益应作为侵犯财产罪的对象 | 第27-41页 |
第一节 财产性利益与罪刑法定原则 | 第27-31页 |
一、对“财物”的实质解释 | 第27-29页 |
二、对“财物”的实质解释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 第29-31页 |
第二节 肯定说的合理性 | 第31-41页 |
一、对否定说的质疑 | 第31-34页 |
二、对限定肯定说的质疑 | 第34-37页 |
三、“财物价值”与“财产性利益”分立的提倡 | 第37-39页 |
四、关于刑民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 第39-41页 |
第三章 财产性利益的具体认定 | 第41-55页 |
第一节 财产性利益相关争议问题的具体辨析 | 第41-48页 |
一、债权凭证 | 第41-44页 |
二、有偿服务 | 第44-48页 |
第二节 常见财产性利益案件的定性争议 | 第48-55页 |
一、挂失并提取自己账户名下他人存款行为的定性 | 第48-51页 |
二、“使用盗窃”行为的定性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