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账户下侵财型犯罪行为研究--以支付宝账户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涉第三方支付的侵财犯罪现状 | 第13-18页 |
第一节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典型性案例概述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典型性案件的特征 | 第15-18页 |
一、四种典型类型案件的共性 | 第15页 |
二、四种典型类型案件的区分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第三方支付账户下的基础法律关系 | 第18-25页 |
第一节 支付宝属性之辨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支付宝能否被“欺骗” | 第19-21页 |
第三节 用户、支付宝、银行的关系 | 第21-25页 |
第三章 涉第三方支付直接侵财行为认定 | 第25-40页 |
第一节 盗用支付宝账户余额之定性 | 第25-27页 |
一、支付宝没有错误认识 | 第25-26页 |
二、支付宝没有处分选择 | 第26-27页 |
三、转移账户余额构成盗窃罪 | 第27页 |
第二节 盗转与支付宝绑定的信用卡余额讨论 | 第27-32页 |
一、盗窃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比较 | 第27-28页 |
二、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关系探析 | 第28-29页 |
三、“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与“两高解释”比较 | 第29-31页 |
四、转移绑定的银行卡内余额构成盗窃罪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冒用蚂蚁花呗行为评议 | 第32-37页 |
一、个人信用支付产品的法律属性 | 第32-34页 |
二、蚂蚁花呗可为盗窃罪对象 | 第34-35页 |
三、冒用蚂蚁花呗构成盗窃罪 | 第35-37页 |
第四节 从获取账号密码手段分析罪数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涉第三方支付间接侵财行为认定 | 第40-48页 |
第一节 众说纷纭 | 第40-43页 |
一、观点展开 | 第40-42页 |
二、争议焦点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二维码案”受害人的认定 | 第43-45页 |
一、刑法上占有权的归属 | 第43页 |
二、第三方环境下义务的分配对定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即时债权为盗窃罪对象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排除诈骗罪,认定盗窃罪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