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长寿湖概况 | 第11-12页 |
1.1.1 长寿湖自然地理特征 | 第11页 |
1.1.2 长寿湖水质情况 | 第11-12页 |
1.2 鲢、鳙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1.2.1 分类与分布 | 第12页 |
1.2.2 食性 | 第12页 |
1.2.3 摄食机制 | 第12-13页 |
1.3 生态养殖 | 第13-16页 |
1.3.1 生态养殖概述 | 第13-14页 |
1.3.2 传统养殖向生态养殖的过渡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生态养殖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鲢、鳙与氮磷循环 | 第16-21页 |
1.4.1 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及其形成过程 | 第16页 |
1.4.2 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3 生态化学计量学概念 | 第17-18页 |
1.4.4 生态化学计量学发展趋势 | 第18页 |
1.4.5 消费者驱动的养分循环 | 第18-19页 |
1.4.6 鱼类驱动氮、磷循环的研究 | 第19-21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1-25页 |
2.1 选题背景 | 第21页 |
2.2 选题意义 | 第21-22页 |
2.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3章 基于水质理化因子及浮游生物对长寿湖水质评价 | 第25-43页 |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28页 |
3.1.1 采样点设置 | 第25-26页 |
3.1.2 采样时间 | 第26页 |
3.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6页 |
3.1.4 水样采集及测定 | 第26-27页 |
3.1.5 浮游生物的采集与测定 | 第27页 |
3.1.6 浮游生物多样性计算及水质评价标准 | 第27-28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28-38页 |
3.2.1 长寿湖水质理化指标 | 第28-31页 |
3.2.2 TN、TP、NO3-N、NH3-N、CODMn变化 | 第31-32页 |
3.2.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 第32-33页 |
3.2.4 浮游植物生物量 | 第33页 |
3.2.5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 第33-35页 |
3.2.6 浮游动物生物量 | 第35页 |
3.2.7 基于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评价 | 第35-38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38-40页 |
3.3.1 长寿湖理化指标分析 | 第38-39页 |
3.3.2 浮游生物生物量分析 | 第39-40页 |
3.3.3 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4章 鲢鳙在长寿湖水生态系统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 第43-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4.1.1 采样点设置 | 第43页 |
4.1.2 采样时间 | 第43页 |
4.1.3 试验样品 | 第43-44页 |
4.1.4 浮游动物N、P排泄率的估算 | 第44页 |
4.1.5 鲢、鳙N、P排泄 | 第44页 |
4.1.6 鲢、鳙化学计量学的测定 | 第44-45页 |
4.1.7 捕捞鲢、鳙带走水体N、P含量的计算 | 第45页 |
4.1.8 鲢、鳙N、P排泄率占藻类初级生产所需N、P的比率 | 第45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45-52页 |
4.2.1 浮游动物排泄率的估算 | 第45页 |
4.2.2 鲢、鳙化学计量学特征 | 第45-46页 |
4.2.3 氮、磷排泄率与体重的关系 | 第46-50页 |
4.2.4 特定体重排泄率与体重的关系 | 第50-51页 |
4.2.5 不同季节的特定体重排泄率 | 第51-52页 |
4.2.6 鲢、鳙N、P排泄率占藻类初级生产所需N、P的比率 | 第52页 |
4.2.7 捕捞鲢、鳙鱼体而带走的N、P含量估算 | 第52页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52-56页 |
4.3.1 鲢、鳙的氮、磷排泄形式的分析 | 第52-53页 |
4.3.2 影响鲢、鳙N、P排泄率的因素 | 第53-54页 |
4.3.3 鲢鳙N、P排泄率对藻类初级生产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4 鲢、鳙的N、P排泄率与浮游动物排泄率的比较 | 第55页 |
4.3.5 鲢、鳙在长寿湖水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3页 |
5.1 结论 | 第59-61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