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BAFF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1.1 BAFF的结构与分布 | 第14-15页 |
1.1.2 BAFF的受体及信号转导 | 第15-16页 |
1.1.3 BAFF与相关疾病 | 第16-18页 |
1.1.4 BAFF在鱼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2 鱼类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细胞因子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 胭脂鱼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胭脂鱼BAFF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4-36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4-25页 |
2.2.1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2.2 实验菌株 | 第24页 |
2.2.3 实验试剂与器材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3.1 脾脏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25页 |
2.3.2 大肠杆菌Top10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3 胭脂鱼BAFF分子核心序列的扩增 | 第26-27页 |
2.3.4 RACE-PCR扩增3′和5′核苷酸序列 | 第27-29页 |
2.3.5 胭脂鱼BAFF全长拼接 | 第29页 |
2.3.6 胭脂鱼BAFF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9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9-33页 |
2.4.1 胭脂鱼BAFFcDNA全长 | 第29页 |
2.4.2 胭脂鱼BAFFcDNA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29-33页 |
2.5 讨论 | 第33-36页 |
第3章 胭脂鱼BAFF表达模式研究 | 第36-50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6-37页 |
3.2.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3.2.2 实验菌株 | 第36-37页 |
3.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7页 |
3.2.4 有关试剂的配制 | 第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3.3.1 胭脂鱼BAFF组织分布和发育时期检测 | 第37-39页 |
3.3.2 原位杂交分析胭脂鱼外周血白细胞BAFF的表达 | 第39-41页 |
3.3.3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对胭脂鱼BAFF和IgM表达变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2-46页 |
3.4.1 GAPDH、β-actin、L18a、18srRNA四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评估 | 第42-43页 |
3.4.2 胭脂鱼BAFF组织表达分析 | 第43-45页 |
3.4.3 胭脂鱼BAFF早期发育阶段检测 | 第45页 |
3.4.4 原位杂交分析胭脂鱼外周白细胞BAFF表达结果 | 第45-46页 |
3.4.5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BAFF和IgM表达变化情况 | 第46页 |
3.5 讨论 | 第46-50页 |
第4章 胭脂鱼BAFF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功能检测 | 第50-60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4.2.1 实验菌株和载体 | 第50页 |
4.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0-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5页 |
4.3.1 RT-PCR扩增MasBAFF基因及PCR产物的回收和鉴定 | 第51页 |
4.3.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1-52页 |
4.3.3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 第52-54页 |
4.3.4 胭脂鱼BAFF重组蛋白的功能检测 | 第54-55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5-57页 |
4.4.1 SDS-PAGE分析鉴定诱导表达结果 | 第55-56页 |
4.4.2 MasBAFF蛋白与胭脂鱼外周血白细胞的结合 | 第56-57页 |
4.4.3 MasBAFF蛋白对体外培养胭脂鱼外周血白细胞的活性影响 | 第57页 |
4.5 讨论 | 第57-60页 |
全文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发表文章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