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 生物入侵的相关概念 | 第10页 |
2 外来鱼类入侵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2.1 外来鱼类入侵的研究现状及入侵途径 | 第10-11页 |
2.2 外来鱼类入侵的影响 | 第11页 |
2.3 研究外来鱼类入侵的方法 | 第11页 |
3 外来鱼类生活史策略的研究及意义 | 第11-14页 |
3.1 年龄结构 | 第12-13页 |
3.2 生长特性 | 第13页 |
3.3 鱼类种群特征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4 研究地区及对象 | 第14-16页 |
4.1 研究地区 | 第14-15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拉萨河曲水段与茶巴朗湿地的外来鱼类资源现状 | 第17-29页 |
1 前言 | 第1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7-20页 |
2.1 采样地点 | 第17-18页 |
2.2 采样方法 | 第18-19页 |
2.3 采样时间与频次 | 第19页 |
2.4 渔获物的物种鉴定 | 第19页 |
2.5 渔获物的处理 | 第19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6页 |
3.1 拉萨河曲水段及茶巴朗湿地外来鱼类的渔获物组成 | 第20-23页 |
3.2 茶巴朗湿地主要外来鱼类的体长、体重分布 | 第23-26页 |
4 讨论 | 第26-29页 |
4.1 拉萨河曲水段外来鱼类资源 | 第26-27页 |
4.2 茶巴朗湿地外来鱼类资源 | 第27-28页 |
4.3 茶巴朗湿地生态修复的思考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茶巴朗湿地外来大鳞副泥鳅的年龄与生长 | 第29-43页 |
1 前言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2.1 样本采集 | 第30页 |
2.2 样本处理 | 第30页 |
2.3 年龄材料的处理 | 第30-31页 |
2.4 年龄鉴定 | 第31页 |
2.5 数据处理及方法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3.1 两种材料的年轮特征 | 第32页 |
3.2 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 第32-33页 |
3.3 两种年龄鉴定材料获得的结果对比年龄分组及体长体重分布 | 第33-34页 |
3.4 鳞片半径、耳石半径与体长的关系 | 第34-35页 |
3.5 退算体长 | 第35页 |
3.6 两种年龄鉴定材料获得的结果对比生长参数 | 第35-37页 |
3.7 生长方程的选择 | 第37页 |
3.8 逻辑斯谛生长方程 | 第37-40页 |
4 讨论 | 第40-43页 |
4.1 年龄鉴定材料的选择 | 第40-41页 |
4.2 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茶巴朗湿地外来大鳞副泥鳅的种群动态分析 | 第43-48页 |
1 引言 | 第4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2.1 样本采集与处理 | 第43页 |
2.2 自然死亡率M的计算 | 第43-44页 |
2.3 生态类型判别的相关参数 | 第44页 |
2.4 生命表制作 | 第44-45页 |
3 结果 | 第45-46页 |
3.1 自然死亡率M | 第45页 |
3.2 生态类型判别的相关参数 | 第45页 |
3.3 生命表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4.1 茶巴朗湿地外来大鳞副泥鳅自然死亡系数M的公式选择 | 第46页 |
4.2 理论最大年龄 | 第46-48页 |
本文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