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

群体感应抑制剂筛选及冬凌草甲素对铜绿假单胞菌QSI活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序言第13-21页
    1.1 细菌耐药性概述第13页
    1.2 铜绿假单胞菌危害第13-14页
    1.3 群体感应系统的分类第14-15页
        1.3.1 AI-1系统第14-15页
        1.3.2 AI-2系统第15页
        1.3.3 AI-3系统第15页
    1.4 群体感应抑制剂概述第15-17页
    1.5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概述第17-18页
    1.6 群体感应抑制剂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意义第19-21页
第二章 紫色杆菌CV026初筛第21-36页
    引言第21页
    2.1 实验菌株第21页
    2.2 实验药品第21-23页
    2.3 实验仪器第23页
    2.4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4.1 实验主要试剂第23页
        2.4.2 中成药提取液的制备第23-24页
        2.4.3 滤纸片法和打孔法初筛药物第24页
        2.4.4 紫色杆菌CV026菌液的制备第24页
        2.4.5 报告平板初筛群体感应抑制剂第24-25页
        2.4.6 检验透明抑菌圈中是否有菌生长第25页
        2.4.7 提取液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第25-26页
        2.4.8 紫色菌素产量分析第26页
    2.5 实验结果第26-34页
        2.5.1 滤纸片初筛醇提液第26-27页
        2.5.2 打孔法初筛水提液第27-30页
        2.5.3 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第30-31页
        2.5.4 紫色菌素产量分析第31-34页
    2.6 讨论与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考察第36-47页
    引言第36页
    3.1 实验菌株第36页
    3.2 实验仪器第36-37页
    3.3 实验方法第37-40页
        3.3.1 实验主要试剂第37-38页
        3.3.2 铜绿假单胞菌PA01菌液制备第38页
        3.3.3 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第38页
        3.3.4 绿脓菌素释放量分析第38-39页
        3.3.5 鼠李糖酯释放量分析第39页
        3.3.6 水解蛋白酶活性分析第39页
        3.3.7 弹性蛋白酶活性分析第39页
        3.3.8 建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生物膜模型第39页
        3.3.9 结晶紫染色法对生物膜半定量第39-40页
        3.3.10 银染法观察生物膜形态第40页
    3.4 实验结果第40-45页
        3.4.1 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第40-41页
        3.4.2 绿脓菌素释放量考察第41页
        3.4.3 鼠李糖酯释放量考察第41-42页
        3.4.4 水解蛋白酶活性考察第42页
        3.4.5 弹性蛋白酶活性考察第42-43页
        3.4.6 生物膜半定量考察第43-44页
        3.4.7 生物膜形态观察第44-45页
    3.5 讨论与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 冬凌草甲素QSI活性研究第47-63页
    引言第47页
    4.1 实验菌株第47页
    4.2 实验仪器第47-48页
    4.3 实验方法第48-54页
        4.3.1 实验主要试剂第48-49页
        4.3.2 菌液的制备第49-50页
        4.3.3 冬凌草甲素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第50页
        4.3.4 紫色菌素产量分析第50页
        4.3.5 绿脓菌素释放量分析第50页
        4.3.6 鼠李糖酯释放量分析第50-51页
        4.3.7 水解蛋白酶活性分析第51页
        4.3.8 弹性蛋白酶活性分析第51页
        4.3.9 结晶紫染色法对生物膜半定量第51页
        4.3.10 银染法观察生物膜形态第51页
        4.3.11 冬凌草甲素对PA01群体感应调控机理的探究第51-54页
    4.4 实验结果第54-61页
        4.4.1 冬凌草甲素最低抑菌浓度第54-55页
        4.4.2 紫色菌素产量分析第55页
        4.4.3 绿脓菌素释放量分析第55-56页
        4.4.4 鼠李糖酯释放量分析第56页
        4.4.5 水解蛋白酶活性分析第56-57页
        4.4.6 弹性蛋白酶活性分析第57页
        4.4.7 生物膜半定量考察第57-58页
        4.4.8 生物膜形态观察第58-59页
        4.4.9 lasR基因、rhlR基因和23srRNA基因PCR结果第59页
        4.4.10 冬凌草甲素对lasR基因、rhlR基因表达的影响第59-61页
    4.5 讨论与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3-64页
    5.1 总结第63页
    5.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70页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荔枝核化学成分研究
下一篇:木立芦荟的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控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