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核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词一览表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8页 |
1.1 荔枝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1.1 黄酮类 | 第14-18页 |
1.1.2 三萜类 | 第18-19页 |
1.1.3 甾醇类 | 第19-20页 |
1.1.4 木脂素类 | 第20-21页 |
1.1.5 倍半萜及挥发性成分 | 第21-22页 |
1.1.6 其他 | 第22-23页 |
1.2 荔枝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2.1 抗氧化作用 | 第24页 |
1.2.2 降糖作用 | 第24页 |
1.2.3 保肝作用 | 第24-25页 |
1.2.4 抗肿瘤作用 | 第25页 |
1.2.5 抗菌抗病毒作用 | 第25页 |
1.2.6 抗炎作用 | 第25-26页 |
1.2.7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6页 |
1.2.8 其他活性 | 第26页 |
1.3 立题依据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荔枝核化学成分研究 | 第28-90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2.1.2 试剂与材料 | 第28页 |
2.1.3 药材 | 第28-29页 |
2.2 提取与分离流程 | 第29-31页 |
2.2.1 提取与萃取 | 第29-30页 |
2.2.2 分离流程 | 第30-31页 |
2.3 从荔枝核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结构 | 第31-35页 |
2.3.1 茉莉酮酸酯类化合物 | 第31-32页 |
2.3.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32-33页 |
2.3.3 木脂素化合物 | 第33页 |
2.3.4 酚酸类化合物 | 第33-34页 |
2.3.5 三萜类化合物 | 第34页 |
2.3.6 甾醇类化合物 | 第34页 |
2.3.7 其他类化合物 | 第34-35页 |
2.4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35-88页 |
2.4.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5-46页 |
2.4.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6-8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三章 荔枝核中单体化合物的活性测试 | 第90-98页 |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90-91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90页 |
3.1.2 实验材料 | 第90-9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91-94页 |
3.2.1 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测试 | 第91页 |
3.2.2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测试 | 第91-92页 |
3.2.3 总抗氧化活性测试 | 第92页 |
3.2.4 Griess试剂法测试NO抑制活性 | 第92-93页 |
3.2.5 抗肿瘤活性测试 | 第93-94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94-96页 |
3.3.1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 | 第94-96页 |
3.3.2 体外抗炎活性测试结果 | 第96页 |
3.3.3 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 第9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7页 |
附录 | 第10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