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铝半挂车车架开发及优化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来源和背景 | 第11页 |
1.2 半挂车的分类和特性 | 第11-13页 |
1.2.1 半挂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第11-12页 |
1.2.2 全铝半挂车相比传统半挂车的特点和优势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全铝半挂车发展研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全铝半挂车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全铝半挂车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全铝半挂车市场发展前景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流程 | 第17-18页 |
第2章 全铝厢式半挂车的车架结构设计 | 第18-26页 |
2.1 车架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18页 |
2.2 车架的选型 | 第18-19页 |
2.3 车架宽度的确定 | 第19-20页 |
2.4 车架纵梁形式的确定 | 第20-22页 |
2.4.1 纵梁类型的选择 | 第20-21页 |
2.4.2 纵梁截面尺寸的确定 | 第21页 |
2.4.3 纵梁鹅颈高度的确定 | 第21-22页 |
2.5 车架横梁形式的确定 | 第22-23页 |
2.6 纵梁与横梁的连接 | 第23-24页 |
2.7 半挂车牵引联接装置的选择 | 第24-2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车架焊缝接头失效试验 | 第26-33页 |
3.1 车架焊缝力学性能的研究意义 | 第26页 |
3.2 车架焊接工艺的特点 | 第26-28页 |
3.2.1 铝合金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 | 第26-27页 |
3.2.2 铝合金的焊接性分析 | 第27页 |
3.2.3 铝合金焊接方法选择 | 第27-28页 |
3.2.4 保护气体和焊接电源 | 第28页 |
3.3 典型焊接件的制备与力学性能试验 | 第28-32页 |
3.3.1 铝合金焊接接头制备 | 第28-29页 |
3.3.2 标准拉伸试件制备 | 第29-30页 |
3.3.3 进行拉伸试验获取焊缝力学性能 | 第30-31页 |
3.3.4 焊缝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车架结构优化设计 | 第33-48页 |
4.1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 | 第33-35页 |
4.1.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33页 |
4.1.2 有限元法的一般求解思路 | 第33-35页 |
4.2 有限元法在汽车设计领域的应用 | 第35-36页 |
4.3 半挂车车架CAE仿真的实施 | 第36-40页 |
4.3.1 有限元基本理论及仿真软件介绍 | 第36页 |
4.3.2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4.3.3 车架的载荷分析 | 第38-40页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4.5 总体结构改进方案 | 第41-42页 |
4.6 前端梁的结构优化设计 | 第42-44页 |
4.6.1 问题来源及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4.6.2 实际验证 | 第43-44页 |
4.6.3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改进方案 | 第44页 |
4.7 横梁与纵梁连接处螺栓的拓扑优化 | 第44-47页 |
4.7.1 问题描述 | 第44-45页 |
4.7.2 拓扑优化的实施 | 第45-46页 |
4.7.3 基于优化结果的结构再设计 | 第46页 |
4.7.4 优化前后的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车架刚度设计 | 第48-57页 |
5.1 响应面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 第48页 |
5.2 响应面法的基本流程 | 第48-49页 |
5.3 车架刚度设计要求 | 第49-50页 |
5.4 试验因素的选取和单因素最优值范围的确定 | 第50-51页 |
5.5 响应面法的实施 | 第51-53页 |
5.6 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5.6.1 三因素对R_1的响应面分析 | 第53-54页 |
5.6.2 三因素对R_2的响应面分析 | 第54-55页 |
5.6.3 三因素对R_3的响应面分析 | 第55-56页 |
5.7 优化设计 | 第5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