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概述 | 第12页 |
1.2 蓝藻水华的研究 | 第12-18页 |
1.2.1 浮游细菌群落及其与蓝藻水华相互作用 | 第12-14页 |
1.2.2 蓝藻水华爆发机理与危害 | 第14-15页 |
1.2.3 藻-水分离 | 第15-16页 |
1.2.4 蓝藻水华的控制对策 | 第16-18页 |
1.3 藻类生物质利用研究 | 第18-22页 |
1.3.1 好氧堆肥 | 第18-19页 |
1.3.2 厌氧发酵 | 第19页 |
1.3.3 提取有价值物质 | 第19-20页 |
1.3.4 生物油产品 | 第20-21页 |
1.3.5 藻类生物碳资源化利用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4页 |
第二章 蓝藻水华爆发前、中、后期浮游细菌群落结构演变 | 第34-50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2.2.1 样品收集与水质分析 | 第35页 |
2.2.2 DNA提取与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 | 第35-36页 |
2.2.3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6页 |
2.3.1 蓝藻水华前、中、后期的环境特点 | 第36-39页 |
2.3.2 浮游细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 | 第39-42页 |
2.3.3 浮游细菌群落组成演替 | 第42-44页 |
2.3.4 丰富与稀有浮游细菌OTUs改变 | 第44-45页 |
2.3.5 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5-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三章 水中藻细胞强化絮凝去除与鸟粪石回收 | 第50-66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3.2.1 蓝藻培养 | 第51页 |
3.2.2 蓝藻的絮凝 | 第51页 |
3.2.3 SEM-EDX和XRD分析 | 第51-52页 |
3.2.4 藻细胞完整性分析 | 第5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3.3.1 尿液投加量与初始藻细胞密度对絮凝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2 钙、镁离子对于絮凝效率的影响 | 第53-56页 |
3.3.3 鸟粪石的形成 | 第56-57页 |
3.3.4 藻细胞完整性评价 | 第57-59页 |
3.3.5 絮凝去除机理探索 | 第59-60页 |
3.4 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第四章 蓝藻生物碳电极在生物电化学体系中的应用 | 第66-92页 |
4.1 蓝藻生物碳用于生物电化学系统阳极材料的研究 | 第66-79页 |
4.1.1 引言 | 第66-67页 |
4.1.2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4.1.2.1 蓝藻生物碳的制备与表征 | 第67页 |
4.1.2.2 Biochar/ITO电极的制备 | 第67页 |
4.1.2.3 产电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 第67-68页 |
4.1.2.4 微生物电解池的构建与运行 | 第68页 |
4.1.2.5 电化学分析 | 第68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4.1.3.1 蓝藻生物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68-70页 |
4.1.3.2 微生物电解池中强化生物产电 | 第70页 |
4.1.3.3 作用机制分析 | 第70-74页 |
4.1.4 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4.2 原位修饰核黄素的蓝藻生物碳阳极强化生物产电 | 第79-92页 |
4.2.1 引言 | 第79-80页 |
4.2.2 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4.2.2.1 蓝藻生物碳材料与电极制备 | 第80页 |
4.2.2.2 细菌培养 | 第80页 |
4.2.2.3 微生物电解池的构筑与运行 | 第80页 |
4.2.2.4 电化学分析 | 第80-81页 |
4.2.2.5 电极表面生物量表征 | 第81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81-85页 |
4.2.3.1 核黄素改性生物碳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 第81-83页 |
4.2.3.2 核黄素改性生物碳电极强化生物产电 | 第83-84页 |
4.2.3.3 核黄素改性生物碳强化作用机制 | 第84-85页 |
4.2.4 小结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第五章 蓝藻生物碳在核黄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第92-106页 |
5.1 引言 | 第9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2-94页 |
5.2.1 化学试剂与样品 | 第92-93页 |
5.2.2 电极制备 | 第93页 |
5.2.3 仪器设备与分析方法 | 第93-94页 |
5.2.4 干扰物对测试的影响 | 第9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4-101页 |
5.3.1 生物碳电极对核黄素电化学响应行为 | 第94-95页 |
5.3.2 扫速与pH对于电化学响应的影响 | 第95-97页 |
5.3.3 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核黄素 | 第97-99页 |
5.3.4 干扰物对测试的影响 | 第99页 |
5.3.5 实际样品中核黄素的测定 | 第99-100页 |
5.3.6 Algal biochar/GC电极对核黄素吸附与电化学响应机制 | 第100-101页 |
5.4 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6页 |
总结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