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柑桔类论文

柑橘无融合生殖的遗传分析和相关基因挖掘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词表第15-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34页
    1.1 课题的提出第16-18页
    1.2 前人研究进展第18-33页
        1.2.1 植物无融合生殖现象及其研究意义第18-20页
        1.2.2 配子体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第20-24页
        1.2.3 孢子体无融合生殖研究进展第24-31页
        1.2.4 无融合生殖的相关基因第31-33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33-34页
第二章 柑橘多胚性状的遗传分析第34-55页
    2.1 引言第34-3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5-40页
        2.2.1 实验材料与杂交组合第35-37页
        2.2.2 花粉活性的检测第37页
        2.2.3 杂交授粉第37页
        2.2.4 试管播种第37-38页
        2.2.5 杂交苗的播种及移栽第38页
        2.2.6 杂交苗的DNA提取第38页
        2.2.7 杂种鉴定第38-39页
        2.2.8 杂交子代种子胚性的检验第39页
        2.2.9 BSA-Seq重测序文库的构建、测序及分析第39-40页
        2.2.10 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第40页
        2.2.11 重组单株的筛选与精细定位第40页
        2.2.12 候选基因的功能预测第40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0-51页
        2.3.1 山金柑遗传群体的构建第40-43页
        2.3.2 遗传群体后代的杂种鉴定第43页
        2.3.3 山金柑无融合生殖的表型鉴定第43-44页
        2.3.4 BSA-Seq法对山金柑分离群体的定位第44-45页
        2.3.5 候选区域的SSR标记、Indel标记开发和精细定位第45-47页
        2.3.6 HB×FC分离群体的表型分析第47-48页
        2.3.7 BSA-Seq法对HB×FC分离群体定位的结果第48-49页
        2.3.8 红橘×枳壳杂交群体分离群体的表型与遗传分析第49-51页
        2.3.9 候选区域内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第51页
    2.4 讨论第51-55页
        2.4.1 利用山金柑作为柑橘类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第51-52页
        2.4.2 多胚率与无融合生殖能力的关系第52-53页
        2.4.3 柑橘属和金柑属中的多胚性状由同一个位点控制第53-55页
第三章 单多胚山金柑胚珠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第55-75页
    3.1 引言第55-56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6-60页
        3.2.1 实验材料第56页
        3.2.2 胚珠发育过程石蜡切片观察第56页
        3.2.3 RNA的提取与cDNA合成第56-57页
        3.2.4 转录组文库构建及测序第57页
        3.2.5 无参转录组的拼接与组装第57-58页
        3.2.6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与差异表达分析第58-59页
        3.2.7 q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第59页
        3.2.8 山金柑子房植物激素的检测第59-6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0-72页
        3.3.1 珠心胚起始发育过程关键时期确定第60页
        3.3.2 RNA-seq测序产量统计与数据质量评估第60-61页
        3.3.3 Denovo转录组组装和注释第61-64页
        3.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64-65页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第65页
        3.3.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和相关途径分析第65-69页
        3.3.7 qPCR验证转录组第69-71页
        3.3.8 生长素途径与激素测定第71页
        3.3.9 多胚候选区域内候选基因的表达水平第71-72页
    3.4 讨论第72-75页
        3.4.1 山金柑的无融合生殖特性第73页
        3.4.2 珠心胚发生中生长素信号途径被激活第73-74页
        3.4.3 CitRWP在山金柑和柑橘属单多胚胚珠中差异表达第74-75页
第四章 柑橘无融合生殖候选基因CitRWP的功能分析和分子标记开发第75-101页
    4.1 引言第75-7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6-84页
        4.2.1 CitRWP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第76-77页
        4.2.2 CitRWP基因表达分析第77页
        4.2.3 柑橘RWP-RK家族的进化分析第77-78页
        4.2.4 CitRWP亚细胞定位第78-79页
        4.2.5 CitRWP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元件分析第79页
        4.2.6 基于MITE标记的分子标记开发和验证第79-80页
        4.2.7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第80-82页
        4.2.8 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遗传转化第82-84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4-98页
        4.3.1 CitRWP基因结构特征分析第84页
        4.3.2 CitRWP基因表达分析第84-88页
        4.3.3 柑橘RWP家族的进化分析第88页
        4.3.4 CitRWP基因亚细胞定位分析第88页
        4.3.5 CitRWP基因启动子特征分析第88-91页
        4.3.6 MITE转座子在不同柑橘品种中的序列分析第91-93页
        4.3.7 基于MITE标记在分离群体和自然群体中的验证第93-98页
        4.3.8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和拟南芥转化第98页
    4.4 讨论第98-101页
        4.4.1 CitRWP可能是控制柑橘珠心胚发生的关键基因第98-99页
        4.4.2 MITE分子标记可用于鉴定柑橘属植物的单多胚性状第99-100页
        4.4.3 转座子活动可能是柑橘珠心胚现象的产生原因第100-101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101-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20页
附录第120-152页
    附录1 本研究开发的SSR标记和InDel标记信息第120-123页
    附录2 山金柑PN2×DB杂交后代已结果植株的胚性第123-134页
    附录3 山金柑PN3×DB杂交后代已结果植株的胚性第134-140页
    附录4 HB柚×FC橘杂交后代已结果植株的胚性第140-144页
    附录5 红橘×枳壳杂交后代已结果植株的胚性第144-146页
    附录6 柑橘无融合生殖定位区段候选基因的注释第146-149页
    附录7 qPCR验证转录组数据有效性所用引物第149-151页
    附录8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省圈养野生动物隐孢子虫基因型鉴定及其食品级乳酸乳球菌疫苗株的构建
下一篇:硒对黄曲霉毒素B1抑制猪细胞免疫的拮抗作用及其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