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转换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33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选题意义第14-15页
    1.2 研究综述第15-2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9-26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6-29页
        1.3.1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3.3 主要创新点第28-29页
    1.4 基本概念界定第29-33页
        1.4.1 范式及范式转换第29-30页
        1.4.2 高校德育及评价第30-31页
        1.4.3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第31-33页
第2章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的划分与演变第33-47页
    2.1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的划分第33-38页
        2.1.1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划分的依据第33-36页
        2.1.2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的基本类型第36-38页
    2.2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的发展演变第38-47页
        2.2.1 主观经验范式的发轫第38-41页
        2.2.2 科学实证范式的兴起第41-43页
        2.2.3 人文建构范式的凸显第43-47页
第3章 当前高校德育评价的困境与矛盾第47-64页
    3.1 高校德育评价的本质及其价值基础第47-54页
        3.1.1 高校德育评价的本质第47-50页
        3.1.2 价值的确定与统一:我国高校德育评价的价值基础第50-52页
        3.1.3 价值多元: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评价面临的挑战第52-54页
    3.2 当前高校德育评价的现实矛盾第54-60页
        3.2.1 工具取向与人本取向之间的矛盾第55-56页
        3.2.2 评价主体单一性与利益相关者的多元性之间的矛盾第56-57页
        3.2.3 评价标准统一性与价值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第57-58页
        3.2.4 评价方法简单性与德育活动复杂性之间的矛盾第58页
        3.2.5 结果鉴定性与目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第58-60页
    3.3 破解高校德育评价矛盾与困境的路径选择第60-64页
        3.3.1 范式理论与高校德育评价第60-62页
        3.3.2 范式转换:重构高校德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第62-64页
第4章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转换的基础与原则第64-92页
    4.1 理论基础第64-79页
        4.1.1 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第64-70页
        4.1.2 教育评价理论第70-72页
        4.1.3 人本主义理论第72-75页
        4.1.4 复杂科学理论第75-79页
    4.2 实践基础第79-89页
        4.2.1 顺应社会转型的迫切需要第79-82页
        4.2.2 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第82-84页
        4.2.3 符合当前德育评价改革的发展趋势第84-87页
        4.2.4 提升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第87-89页
    4.3 基本原则第89-92页
        4.3.1 目标导向原则第89页
        4.3.2 系统有序原则第89-90页
        4.3.3 操作可行原则第90-92页
第5章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转换的范畴与取向第92-124页
    5.1 价值取向:从工具化到人本化第92-97页
        5.1.1 工具化的德育评价第92-93页
        5.1.2 人本化的价值取向第93-95页
        5.1.3 从规范走向发展:回归本真的德育评价第95-97页
    5.2 评价主体:从主体单一到多元参与第97-103页
        5.2.1 强势主体主导的高校德育评价第97-98页
        5.2.2 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德育评价第98-100页
        5.2.3 从封闭走向开放:实施多主体评价第100-103页
    5.3 评价标准:从强调量化指标到关注主体体验第103-111页
        5.3.1 量化的和体现强势主体价值诉求的评价标准第103-105页
        5.3.2 质性的和关注主体体验的评价标准第105-107页
        5.3.3 从一元走向多元:实施多维价值评价标准第107-111页
    5.4 评价方法:从实证主义到建构主义第111-119页
        5.4.1 实证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第111-113页
        5.4.2 建构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第113-116页
        5.4.3 从实证主义走向建构主义:重视质性评价方法第116-119页
    5.5 评价结果:从甄别鉴定到促进发展第119-124页
        5.5.1 用于甄别和鉴定的评价结果第119-120页
        5.5.2 用于反馈和改进的评价结果第120-121页
        5.5.3 从鉴定到改进:促使有效改进行动第121-124页
第6章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转换的条件与策略第124-162页
    6.1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转换的条件分析第124-141页
        6.1.1 有利条件第124-132页
        6.1.2 不利条件第132-141页
    6.2 高校德育评价范式转换的推进策略第141-162页
        6.2.1 健全德育评价制度第142-145页
        6.2.2 创新德育评价理念第145-149页
        6.2.3 完善德育评价机制第149-152页
        6.2.4 优化德育评价方法第152-157页
        6.2.5 提升德育评价素养第157-162页
结论第162-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7页
附录 A(在学期间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7-178页
致谢第178-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校友资源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关系研究
下一篇:制度文化视域下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