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制度文化视域下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4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9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2 研究意义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9-38页
        1.2.1 关于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第19-27页
        1.2.2 关于大学制度文化的研究第27-38页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38-39页
        1.3.1 研究方法第38页
        1.3.2 研究内容第38-39页
    1.4 研究创新第39-41页
第2章 制度文化与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概述第41-71页
    2.1 制度文化的相关概念与理论阐释第41-50页
        2.1.1 制度文化的概念认知第41-46页
        2.1.2 制度文化的主要结构第46-48页
        2.1.3 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第48-50页
    2.2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解读第50-65页
        2.2.1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第51-57页
        2.2.2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第57-60页
        2.2.3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结构第60-63页
        2.2.4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征第63-65页
    2.3 制度文化与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关联第65-68页
        2.3.1 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动因第66-67页
        2.3.2 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和促进制度文化的建设第67页
        2.3.3 制度文化建设与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统一第67-68页
    2.4 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意蕴第68-71页
        2.4.1 提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引导第68-69页
        2.4.2 提升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素质第69-70页
        2.4.3 夯实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保障第70-71页
第3章 制度文化视域下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依据第71-88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制度文化思想第71-74页
        3.1.1 制度文化的价值取向第71-73页
        3.1.2 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第73-74页
    3.2 中国制度文化思想第74-82页
        3.2.1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思想第74-78页
        3.2.2 毛泽东制度文化思想第78-79页
        3.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思想第79-82页
    3.3 其他相关理论阐述第82-88页
        3.3.1 马克思人学理论第82-83页
        3.3.2 治理理论第83-85页
        3.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第85-88页
第4章 制度文化视域下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演进与反思第88-101页
    4.1 制度文化视域下西方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演进第88-93页
        4.1.1 中世纪时期的大学制度文化与治理能力第88-90页
        4.1.2 科学教育时期的大学制度文化与治理能力第90-91页
        4.1.3 技术教育时期的大学制度文化与治理能力第91-93页
    4.2 制度文化视域下我国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演进第93-98页
        4.2.1 辛亥革命前后的大学制度文化与治理能力第93-95页
        4.2.2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学制度文化与治理能力第95-96页
        4.2.3 改革开放后的大学制度文化与治理能力第96-98页
    4.3 制度文化视域下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演进的反思第98-101页
        4.3.1 大学制度文化与治理能力需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第98-99页
        4.3.2 制度文化建设遵循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大学治理能力第99页
        4.3.3 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制度有效供给和制度形态调整第99-100页
        4.3.4 规范制度与自由文化并存能够促进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第100-101页
第5章 制度文化视域下我国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困境第101-120页
    5.1 我国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困境第101-115页
        5.1.1 政府层面:政府管理权限超出能力范围第101-105页
        5.1.2 大学层面:大学自主办学能力不断弱化第105-111页
        5.1.3 社会层面:社会参与大学治理能力不足第111-115页
    5.2 我国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现实困境的制度文化根源第115-120页
        5.2.1 价值观念误区第115-117页
        5.2.2 制度及运行机制不足第117-118页
        5.2.3 制度执行不力第118-120页
第6章 制度文化视域下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第120-146页
    6.1 构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原则第120-122页
        6.1.1 坚守大学传统第120-121页
        6.1.2 反应时代需求第121页
        6.1.3 体现中国特色第121-122页
    6.2 理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体系第122-127页
        6.2.1 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第122-123页
        6.2.2 坚持民主和正义第123-124页
        6.2.3 树立法治化理念第124-125页
        6.2.4 倡导人本化思想第125-126页
        6.2.5 追求自由和秩序第126-127页
    6.3 健全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规章制度第127-136页
        6.3.1 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第127-128页
        6.3.2 完善政府行政监督体制第128-129页
        6.3.3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第129-130页
        6.3.4 制定完善大学法人制度第130-132页
        6.3.5 建构决策性董事会制度第132-133页
        6.3.6 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第133-135页
        6.3.7 推进公立大学章程实施第135-136页
    6.4 完善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运行机制第136-140页
        6.4.1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第136-137页
        6.4.2 健全教育评价机制第137-139页
        6.4.3 建立社会问责机制第139-140页
    6.5 强化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执行第140-143页
        6.5.1 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制度执行文化第140-141页
        6.5.2 加强制度执行监督,保障制度执行公正第141-142页
        6.5.3 促进治理主体协作,提高制度执行合力第142-143页
    6.6 加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第143-146页
        6.6.1 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第143-144页
        6.6.2 培育治理主体的自觉意识第144-145页
        6.6.3 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第145-146页
结语第146-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4页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4-165页
致谢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德育评价范式转换研究
下一篇:西域武术文化研究